【开国中将张国华45】

1949年4月,18军在二野麾下渡江后,于5月6日进入浙江西北地区,作战参谋苗中琴随通信员匆匆跑到张国华跟前:“报告,据可靠情报,敌安徽保安第3旅、第5旅等部,连同家属和裹胁的青年学生共7000余人,逃往浙江开化县地区。在南逃途中遭我军打击后,已折向开化西北地区的虹桥附近。”

张国华听乐了:“这不是开化吗?咱们距虹桥还有多远?”

苗中琴肯定地回答:“有30里。”

张国华想了想,说:“52师此刻已经穿过开化地区了。”

他马上与谭冠三商量,下达命令:“传令,53师金绍山、王其梅在马金镇附近,控制要道,准备攻击虹桥之敌;54师罗野岗、于炎林全速向我靠拢;52师吴忠、刘振国就地封口,挡住敌军的去路。”

5月7日下午,18军的2个师和军直属部队已对虹桥之敌形成三面包围之势,张国华一声令下,53师率先发起突击。一夜厮杀过后,蒋军一帮人马便七零八落。战至5月8日下午,安徽敌警卫大队、突击大队大部被歼灭,敌保5旅、保3旅在第18军钳击下,不得不举手投降。

安徽主席张义纯趁混乱之机与部残敌潜逃。

张国华遂又下令:“

54

师负责搜剿,一定要生擒张义纯!”

此时,在虹桥菊岭村以北的高山上,敌安徽主席兼保安司令张义纯正纠集残部300余人,准备冲出包围圈,走海路到台岛。

看着残部惊恐涣散的样子,张义纯恶狠狠地说:

“汤总司令颁布了十条战令:其一,违抗命令、临阵退缩者杀;其二,意志不坚、通敌卖国者杀;其三,未经允许擅离职守者杀;其四,放弃阵地不能收复者杀……这十个杀,杀得好!若有人对党国怀二心,我张某人便照汤司令说的办,让他人头落地,还要杀他全家,灭九族……”

张义纯的一阵咆哮,使喧闹的残军暂时安静下来,他们各自挖好掩体隐蔽起来,等待天黑时突围。

负责搜剿残部的第54师160团,根据当地百姓提供的线索,发现了张义纯的行踪。第160团参谋长范柏青带领1个营的精锐部队,包围了这座山峦。

范伯青大声呵斥:“张义纯,你被包围了,逃不掉的,赶紧投降!”

士兵们朝山上叫喊道:“山上的兄弟,别替蒋军卖命了,快投降吧,我们军长请你们吃腊肉米饭,狗肉猪肉……”

呼喊声传到山上,连日来只顾逃命的残兵,早已饥肠辘辘,军心动摇,数十个士兵高举双手向山下跑,边跑边喊:“我们投降……”

张义纯身旁的保安参谋长见状,恼羞成怒,掏出手枪向投降的士兵射击。

范伯青见状,端起轻机枪向保安参谋长射击,山上的残军乘机向山下跑。张义纯顿时傻了眼,呆呆地站着发愣。

当天下午,敌安徽保安副司令兼皖南师管区司令阮云溪率部700余人投降。至此,马金岭战斗结束,歼敌4000人,7000学生全部解救。

张义纯被押下山时,脸上流露出无可奈何的神态。与张义纯一同被俘的还有保安第

5

旅副旅长宋家祚,保安

14

团团长莫正涛、副团长朱元启,

16

团团长宋佩宇、

4

团副团长陈子因以及蒋军安徽的厅长等官员。

此时,18军军部机关已进驻开化南面的华埠小镇。俘虏被送到华埠后,集中住在一所学校里。

张国华在学校检查俘虏清理工作,正值开饭时间,见到张义纯正狼吞虎咽吃着一碗腊肉米饭,于是走上前对他说:“对不起,我的兵给你许了那么多好吃的,我是拿不出的!凑合着吃吧!”

张义纯一连吃了三碗还嫌不足。张国华劝阻道:“别吃了,再吃下去肚子会撑坏的!”

张义纯

张义纯察觉失态,用手抹了一把嘴,感慨地说:“老蒋委任我兼兵团司令,让我抓安徽学生来扩编部队,还说能打就打,不能打就走海路去台岛,

万没想到,打起仗来这么难,光饿就受不了。听说贵军从前也在山里打游击,真不知是怎样熬过来的,佩服,佩服。

贵军对待俘虏不严刑拷打逼供,而是给以人道待遇,我一定重新做人。”

“我还可以给你透露一个信息,我们二野已占领浙赣铁路沿线的贵溪、上饶、衢县、金华等地,并在追击作战中歼蒋军第68、第88、第106、第73军各一部。”

望着张国华离去的背影,张义纯喃喃自语:“不可思议!”

“军长,随营学校校长陈子植报告,二野首长安排随营学校做接管南京的工作。”郭影秋从军部赶到学校向张国华报告这一喜讯。

“哦,随营学校被委以重任了。”张国华高兴地说。

“刘司令员在检查随营学校时,随校政委林亮报告了我们干部学生的人数,刘司令员赞扬咱们储备的干部多,便让18军随校负责接管工作。”

“好,让他们一定要认真落实指示,遵守纪律,高质量完成任务,彰显18军的干部素质!”

“是!”郭影秋折身准备离开。

“等等。”张国华叫住郭影秋,嘱咐道,“我们马上要向江西开进了,这些俘虏将送往上饶集中营进行劳动改造,因这批俘虏的级别较高,要安排得力干部负责。

上饶集中营是蒋军在皖南事变后专门囚禁新四军战俘之地,没想到时隔数年,他们进了自己修建的囚牢里。”

“放心吧,军长。”

此时,张国华的“地主”绰号在二野传开了,只是他还不知情。这个绰号的来历,还得从豫皖苏军区说起。

任豫皖苏军区司令员时,张国华就十分重视干部的培养,任人唯贤、人尽其才。得知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林亮是清华大学学生,曾在学生会工作过,张国华就安排他具体分管培训豫皖苏党政干部工作。第二次攻克开封时,张国华又让林亮到开封各院校动员学生和青年知识分子参军,仅从开封建国学院就动员了千余名青年参军,几乎全校出动。18军组建后,在张国华亲自动员下,豫皖苏边区又有2000余名知识分子以“南下工作队”名义参加了18军随营学校。18军随营学校政委华楠奉命调三野工作后,林亮担任政委一职,陈子植任校长,他们率随营学校参加了渡江战役,5月初进驻南京。

南京解放后,成立军事管制委员会,有各方面的接管工作要做,但多数部队还有作战任务,抽不出接管人员,刘邓首长决定由各随营学校担任接管工作。刘伯承亲自召集各随营学校负责人,部署接管工作。刘司令员逐一询问随校的人员情况,当问到“

18

军随校有多少人”时,林亮回答说:“

4500

余人。”

全场哗然,18军随校人员竟然比其他各军随校党校学员的总和还要多!刘伯承当即把接管任务交给18军随校。从此,张国华在军内就有了“地主”的绰号,

这个“地主”特指富有干部。

向江西开进之际,正值梅雨季节,许多同志的雨伞都破烂不堪,最困难的是鞋子问题。进入山间石渣子小路,那石渣子锋利如刀,被雨水泥浆泡透的布底“拥军鞋”踩在上面,一层层地被磨掉。一双新鞋穿上脚,走不到一天就被磨破不能穿了。

眼见战士们就要打赤脚,张国华心里很是着急。突然,他想到以前穿的草鞋可以对付石渣子路,于是号召大家编草鞋。他亲自教战士们编草鞋,这样一来,在后勤时难以供给的情况下,及时解决了难题。

5月下旬,第18军到达了江西东北部的乐平县。此时,第二野战军从总部到兵团、军、师各级指挥所的作战地图上,出现了惊人的相似之处。一组组红色的箭头呈钳状坚定地向南、向西延伸,每一个钳口所咬之处,都意味着一次包围,一次全歼,不同的只是自师部到总部,一级比一级的钳口更粗更大更有气势。5月27日上海解放、6月2日第三野战军一部解放崇明岛的消息,相继传到了乐平。

张国华与谭冠三商量,得趁休整期间设法解决日用品匮乏的问题。后勤部特意安排4名同志,赶往上海,采购毛巾、肥皂、牙刷等日用品,供应部队。几天后,后勤部的同志从两个车皮上卸下6大卡车物资,及时发给了部队,还开设了随军商店,解决指战员的急需。

在休整的日子里,第二野战军军政大学5分校成立,姜思毅和匡斌被调往分校任校长、副校长。张国华除了关注部队的整训备战之外,还十分重视宣传工作。他和谭冠三、王幼平等人看望慰问了《建军报》、印刷厂的工作人员。还特意让郭影秋到文工团进行动员,指示文工团重新排演《红军回来了》、《小放牛》、《李闯王》等剧目,在部队进行慰问演出。

“红军回来了”,母亲在夕阳余晖中张开臂膀迎接儿子归来的景象,在张国华脑海里翻腾不息。离家乡越来越近,张国华思家的心情如陈年的酒,越加浓烈……

(未完待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