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关注,开启终身学习之旅。

  作者 | 佐撰

  编辑 | Myra

  我读高三时,班上有一位新转来的同学看起来特别老气。那时年轻不懂事,跟好朋友小声嘀咕说那人怎么跟个小老头似的,朋友是知情人,说你读五遍高三你也长这样。那位读了五遍高三的同学是我们学校一位优秀教师的孩子,故事的结局很伤感,他最终也没有考上大学。

  提到老师的孩子,人们常常羡慕人家充足的课后辅导资源,却不知与近水楼台优势相伴的,还有失足落水的风险。老师群体有自己特别的苦恼:自己桃李满天下,教出了状元、榜眼无数,成就各行各业各路英才,但自己的孩子却并不总是出色。

  这并非中国教师家庭的独特现象,国外的老师家庭也有类似的困扰和哀叹。

  那些育儿失利的教师爸妈,

  往往是把“教师思维”带回来了家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一条:那些育儿失利的老师,往往是把教师思维带回家的人。他们混淆了教室和家庭的环境,也混淆了教师和父母的身份,没有意识到,在教室里对大多数学生有效的教学方法,搬回家里,对自己的孩子并不总是有效,甚至有毒。

  对家庭有毒的“教师思维”里首当其冲、杀伤力最大的是:

  

  知识高于一切,恨不能每时每事一言一行都能灌输点儿有用的东西,不要做一点儿无用功,也不能忍受孩子做无用功;

  对“正确”格外偏执,凡事在心中有一套关于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的定义,而且坚信自己是“正确的”。

  

  在学校的环境里,学生是本着求学的目的而来,学习是第一要务,那么,这种热爱传授知识又高标准严要求的老师自然是学生的福气。

  但在家庭环境里,孩子不能总是处于学习的状态,应该有更多的放松状态,一旦遭遇“不下班”的老师,玩积木要学习几何学和力学,看课外书要长知识受教育,做家务要按标准程序……任何行偏走错都逃不过老师父母敏锐的双眼,对孩子来说只能是一种成长的灾难。

  不幸的是,很多家长“虽没有做老师的命,却得了老师的病”。举个例子,重视阅读的陪读老母老爹,花了不少时间和精力亲子共读,可能还默默在那边沾沾自喜,觉得自己做得很到位。殊不知,也许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把自家娃给坑了。

  不要过分要求孩子认字

  “

  乖乖,这个字麻麻昨天教过了,还记得念什么呀?

  跟粑粑一起念这本书,宝宝念所有的‘大’和‘小’字,剩下的字粑粑念,好吗?

  这样的亲子阅读熟悉吧?把亲子阅读变成识字课是家长“教师思维”的最常见的表现。并不是说教孩子识字不对,而是说在亲子阅读中强行插入识字课,对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弊多利少。

  Dee Tedlock是美国研究阅读障碍的学者,她提出,在阅读过程中,过分要求孩子去识字,关注孩子是否能正确地读出字词,是造成儿童阅读障碍的原因之一。因为,当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在识字上时,会降低对整个故事的理解和兴趣,更严重的后果是,孩子会错误地以为阅读就是识字,识了字就完成了阅读。很多小学高年级学生在完成了基础识字量后并没有爱上阅读,其中一个原因也正是来自于这种错误的认知。

  如果陪读老母老爹真的想要教孩子多识几个字,更好的办法是在亲子阅读之前单独教几个生字,当然,这几个生字最好是接下来要阅读的书里有的。如果孩子在共读过程中认出来,可以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但不要过分,如果孩子没有认出来,也不要刻意在生字上停留或指认。把阅读的注意力放在整个故事而不是单个字词上。

  允许孩子反复读同一个故事

  “ 这本书读了有一百遍了,你都能背下来了,换一本书吧。

  亲子阅读中,尤其是当孩子还小的时候,一本简简单单的绘本、一个短短的小故事,孩子可能会要求爸爸妈妈天天讲周周讲月月讲,好像怎么讲都讲不够。

  在“教师思维”的父母看来,反反复复做同一件事既没有价值,又不能带来新知。一本书读到倒背如流的程度有什么意义?

  然而对孩子来说,这件事非常非常有意义。儿童阅读专家们早就发现,那些无师自通、很小就掌握了阅读技巧并开始自主阅读的孩子,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经历,就是父母会反复无限次地给他们读他们喜欢的同一个故事,要多少遍,有多少遍。

  作为孩子妈妈,我很理解反复读同一本书,尤其还是“幼稚”的童书,的确是件挺令人崩溃的事。如果你也像我一样并不是那种耐心好到天际的父母,可以尝试跟孩子达成类似这样的约定:“今天我们一起读N本书,你来选,但麻麻有一个要求,一半是昨天没读过的噢”;或者按阅读专家的意见:三本书,一本是孩子最爱的,一本是孩子熟悉的,一本是新书。

  不要让条条框框妨碍孩子的阅读体验

  “

  别玩玩具啦,乖乖坐好,麻麻才给你读书。不行!读完这一本才能读下一本。

  “教师思维”里,按着“正确”的程序做事很重要,诸如“不要一心二用”、“不能半途而废”、“要规矩听话”之类的条条框框都是“正确”程序的一部分。

  但家里不是教室,亲子阅读也不是语文课,亲子阅读成功的关键是创造温馨美好、轻松愉快的氛围,在孩子的脑海里刻下“阅读是快乐的”烙印。不要让“正确”的条条框框限制孩子的愉悦体验。

  如果孩子还没有玩够玩具,没必要马上逼着他开始阅读。你尽可以选一本足以吸引孩子的书开始朗读,孩子自然很快就会跑过来。或者你可以观察,是不是玩玩具真的影响了孩子听你读书,很多孩子是可以边玩边听的。

  如果孩子在中途要求换书,往往是这本书已经不再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了,换一本更有趣的并不是什么原则问题。

  父母不要强制孩子阅读

  “ 这本书是XXX推荐XXX大奖,你这周必须读完!

  据《2016年中国城市儿童阅读调查报告》称,中国父母在选书的问题上跟孩子冲突很明显,父母希望选择有教育意义的书,而孩子想看的是有趣的书。

  与英文童书相比,中文儿童图书量少精品更少,儿童课外书还是以传统故事翻拍为主,常常是情节复杂,内容晦涩,文字成人化,超出孩子的理解力,真正为孩子量身定做的作品少之又少。在这个现状下,摆脱不掉“教师思维”的陪读老母老爹,在选书这个环节又人为地制造了一些阅读障碍,真是雪上加霜。图书市场的现状一时难以改变,陪读老母老爹就尽量少添点儿乱吧。

  遇到好书,不要着急推销,更不要强制阅读。卖卖关子、吊吊孩子的胃口,激发孩子的阅读欲望。

  知乎上有一个答主讲自己的故事,大意是:答主十几岁时,父母要出差一段时间,临行前,父母指着书架上面的一个带锁的格子说,整架的书你随便看,但那个格子里书不能看。结果可想而知,正在叛逆期的答主翻箱倒柜找到了钥匙,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父母回来前读完了所有“禁书”。事隔多年才反应过来中了父母的招。这样的操作,你也值得拥有。

  亲子阅读中不需要“读后考”

  “

  刚才的故事里谁谁谁在哪哪哪干什么了?什么?不记得了?你到底听没听麻麻给你读书啊?

  当老师的需要测试教学效果,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但亲子阅读中并不需要这样的“读后考”。

  孩子对故事的关注点并不总是跟成人一样,陪读老母老爹们觉得很有趣的、或者很独特的情节,很可能并没有引起孩子的注意。反之也一样,在我与儿子的亲子阅读经验中,儿子常常会注意到很多我注意不到的细节。比如,我对文字里的细节更敏感,而儿子对图画里的细节更敏锐。可以说,在细节的把握上,孩子与成人不是一个星球的生物。

  喜欢搞“读后考”的陪读老母老爹可以换一种考试方式,不要用成人的观点去考核孩子的认知,而要反过来,让孩子告诉粑粑麻麻他听到了什么、读到了什么。比如请孩子复述一下故事,或者问问孩子故事里他最感兴趣的部分是什么,请孩子说说他对故事里某个角色的看法。透过孩子的眼睛看世界,相信你会别有一番惊喜。

  耶鲁大学前校长理查德·莱文曾说:真正的教育不传授任何知识和技能,却能令人胜任任何学科和职业。好的家庭教育也一样,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少犯错,这些固然很好,但并非孩子成长最重要的事。与其成为招孩子“恨”的家庭教师,还不如安心扮演好父母的角色。

  

  

  回复大礼包还可免费领取价值千元资源包

  — 猜你爱看 —

  近期热闻|牛娃养成|纪录片

  STEM资源|英文书单|学习方法

  点这儿,逛原版书!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