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北魏的存在时间有148年(公元384年至公元534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出现过功勋卓著的开国之君拓跋珪,也出过一心礼佛与世无争的献文帝拓跋弘;更有过深谋远虑使北魏中兴的孝文帝拓跋宏。同时,对于鲜卑北魏人,永远不能忘怀的还有一个女人,那就是冯太后。为何这么说呢?评继续往下看:
冯太后的出身,有着非常玛丽苏的元素,但这又是史实:亡国公主。冯太后的祖父,曾是五胡十六国之北燕的国君,但是北燕在北朝历史中只是存在了短短的二十九个年头,便被北魏所灭。
后来,冯氏进入北魏皇宫中为婢女,被拓跋濬看重,先是封为贵人,后被册封为皇后。(这位拓跋濬就是《锦绣未央》中拓跋浚的原型,而李未央就是冯太后)
这拓跋濬相当厉害,不光是在位期间有不少有利于民族的改革措施,就是他的上台也很出彩,当时朝廷中有一位大权臣,大宦官名为宗爱,曾拥立拓跋余登基,拓跋濬利用宗爱,废掉拓跋余改立自己为王,继位后又转头把宗爱杀了。以上的一系列事件,都是发生在一年之内,可见政治手腕,这一年拓跋濬只有十三岁啊!(冯氏也是这一年嫁给他的,才十二岁)
正如题目所说,为何冯太后在北魏,堪比孝庄在清朝呢?
首先,她们都经历三朝,辅佐二皇。拓跋濬二十六岁便病逝了,其子拓跋弘继位,尊嫡母(不是亲生母亲)冯皇后为太后,并由太后辅政。但是拓跋弘二十二岁也去世了,五岁的儿子拓跋宏接替王位,并且再次由冯氏摄政;再看孝庄,经历儿子福临早逝以后,亲自拉扯着康熙治理朝政,康熙也不过八岁而已。
其次,她们同样为当时的国家做出了不小的贡献。冯太后被《魏书》尊为北魏的政治家,改革家,可见其地位。综合她主要的几个为政举措有:首开官吏俸禄,在拓跋弘执政之前,北魏还保持着游牧民族的行政管理方式,管理未开俸禄。久而久之,官员贪污,横征暴敛等现象严重,冯太后主持修改官员收入。修改田地制度,先将荒土地纳为国有,后又按照人口面积分配。这样不仅保证无地农民的生活,还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修改行政区划,在以往的行政区划之下,边境地带容易出现隐瞒人口的情况,改革后有很大好转。我想您也该看出来了,从冯太后开始,北魏的治理逐渐走向成熟完善。
最后,她们一手辅佐出来的帝王,均是后来杰出的政治家,比如康熙,比如拓跋宏。
但是冯太后远远没有孝庄有名,现在几乎无人提及(《锦绣未央》说的是她,《凤囚凰》也有冯太后,但是之前出现的很少)这一方面是因为,南北朝的历史知识没有清朝那么普及,大众很早就从各种作品中得知清朝的来龙去脉了,而对北朝的则不是。另一方面的原因则是,北魏并不是以一个“南北大一统”国家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同一时代,还有不少政权存在,并且相互替频繁,其存在感也就没有强了。
想想也是非常有戏剧性,一个亡国公主,国家被北魏所灭,而多年之后,自己却成了那所谓“敌国”的实际掌权人,并且为其做出不小贡献。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在冯氏未出生前,北燕就已经灭亡,而自己从很小的年纪就流落宫中,已经没有了国家的归属感吧。
后记 非常重要的补充!
冯氏包括她的哥哥冯熙,其实在北魏是有名的外戚,也极力笼络了不少的权力。从这个角度说,不如孝庄纯粹,但是根据拓跋宏对“祖母”的态度,还是可以推知,她对国家确实贡献很大。
冯氏的国家“北燕”,存在于五胡十六国时期。可是这个燕国,并不是金庸笔下《天龙八部》中慕容复的国家。那段时间,共有四个燕国(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其中只有北燕,不姓慕容。
拓跋濬的另一个贡献,是在于佛教。他在位期间,尊崇佛教,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就是他主持修建的,这也侧面证明,陕西省见证了五胡十六国以及南北朝并立时的北朝风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