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常说“十个聋子九个哑”。为什么聋和哑总是伴生呢?为什么“十聋九哑”而不是“十哑九聋”呢?

其实,我们常说的哑巴,指的是不会说话的人,并不是不能发音。他们的舌、喉以及声带等发音器官一般是正常的。聋人不会说话就和瞎子不敢画画一样。瞎子不会画画并不是他的手不会动笔,而是看不见笔画的效果,当然就无法确定下一步的动作。即使原来是个有名的画家,一旦眼睛失明,也只好就此停笔,说话也是这样。

正常人在说话时,无时无刻不在自己耳朵的监听之下,从儿童学说话开始,他就是边听边说的。当他的发音正确时,就能马上得到应有的肯定,当他说错时就会被否定。慢慢地就知道“BA-BA”代表自己的父亲,“MA-MA”代表自己的母亲。这样边说边听,逐渐学会了说话。如果他根本就听不到自己的发音,就无法判断说话的效果,也就无法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愿望了。

生理学上将这种聋与哑的关系叫作语言的反馈。就像人眼和肌肉的反馈能指导手的运动一样,人体中也有一套精巧完美的语言反馈系统,随时监听自己发出的每一个音。如果发现音调偏低,就增加声带的张力;如果发现音调不准,就及时调整相应的发音部位,直到满意为止。有些人因后天疾病或语言中枢病变,这些人虽然不能说话,但他们的听觉完好,耳并不聋,所以常常是“十聋九哑”,而不是“十哑九聋”。

耳聋大体可分为三类:传导性耳聋、感音神经性耳聋以及混合性耳聋。目前传导性耳聋基本可通过手术或药物治愈,而彻底治愈感音神经性耳聋,却一直是耳科医生和听力学者的一个梦想。无论是基因治疗还是神经细胞再生技术,真正应用于临床都尚须时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