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搜商”这个词,顾名思义,搜商说的就是搜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现在有观点认为,搜商已成为与智商、情商相并列的人类智力因素,是人类不可或缺的第三种能力。有些职场中的年轻人,做事总是不尽如人意,但这并不是因为他们不够努力,很大程度上,是他们的搜商不够高。就比如昨天,导演们来找我报选题,通常我对选题的要求有三个层面,第一,要搜集到信息,第二,要能把这些信息讲给别人,第三,在讲述的过程中要有趣。但是年轻的导演们报上来的选题都只停留在了第一个层面上,单纯地收集了信息,而没有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和利用,把我气得够呛。相信很多人在这方面都有困扰,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应该怎么利用自己掌握的信息、在更短的时间内把外界的信息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呢?

我们还是来看看《资治通鉴》中古人们是怎么做的吧。

在之前的节目里,我们已经聊过了在八卦中可以搜集到为我所用的信息。但其实这些信息都太散乱,聊半个小时,可能只有一句有用的。要说高效的利用,还得是为了研究一个什么问题,有针对性的去收集信息。今天咱们就来看看,史学大家司马迁是怎么收集利用信息的。

司马迁从小跟老爹司马谈(tán)在皇家图书馆里博览群书,阅读了大量的史料汇编、文献典籍和当时形成的档案。司马迁担任太史令之后,他利用职务之便,翻阅由国家图书馆收藏的各种文献资料,这些书就是司马迁写作《史记》最主要的史料来源。司马迁阅读的范围是非常广泛的,上至古老的有关三代的典籍,下至西汉盛世司马相如等人的辞赋,他都有涉猎。至于诸子百家的著作、春秋战国到秦汉之际的史料、乃至朝廷的公文档案,都是他的阅读对象。这么多的文献,司马迁可不是浮皮潦草的浏览一遍就完事儿,而是认真地鉴别真伪,比较异同。比如,对于九州山的记载,他认为《尚书·禹贡》是可靠的,而《山海经》等书则不可信。司马迁还在阅读过程中主动和古人沟通,当然不是穿越回去问,而是读其书识其人,通过他的作品对这个人和他所处的时代建立感性认识,他不止一次的扔下书叹气、产生为书的作者立传的冲动。

除了读万卷书,他还行万里路。司马迁在20岁时有过漫游的经历,到过东南一带的许多地方。《太史公自序》详尽的记载了司马迁漫游的路径:二十的时候南游江、淮,到过浙江会(kuài)稽,看治水的大禹留下的遗迹;到湖南九嶷(yí)山和沅(yuán)水、湘江,了解舜帝的故事;向北渡过山东的大汶河、泗水河,在山东开个孔子学术研讨会,然后经过河南、湖北回到陕西西安。之后又西征四川南部,一直到云南昆明。《武帝本纪》里也提到他的活动范围,基本上除了边远的朝鲜、广东、广西没有去过,全国几乎都走遍了。他一边走一边看文物,收集口耳相传的故事,收集了大量的一手资料。

在司马迁的经历中,就蕴含着他搜集史料信息、并且利用这些信息完成《史记》的方法。其实收集材料解决问题这事啊,和咱们今天拼图游戏的玩法是很类似的。我们要做的第一步,就是找准出发点。拼图游戏大家都玩过,我们在拼的时候肯定不会把所有碎片都浏览一遍,而是要先找四个角,因为这四个角的位置是绝对确定的,固定了这四个角,整张图最后会摆在什么位置也就确定了,这四个角就是我们接下来工作的出发点。搜集和整理材料的过程也是一样,档案那么多,司马迁也不能把图书馆里所有的书都看完再写史记,那样的话黄瓜菜都凉了,还不知道他能不能活到那时候呢。所以他只挑选了官方的档案进行阅读,那些材料是相对可靠的。以这些官方材料为基础,最后他复原的历史与真实情况也不会相差太大。我们在收集信息的时候也要找到“关键少数”,自己先对靠谱的信息渠道心中有数,对于这些来源的信息重点收集,比如官方网站、统计年鉴、专业论著。得到了这些信息,我们的整体内容就不会跑偏。

第二步,从局部突破。我们在拼图的时候是拿起一块碎片来就直接拼吗?当然不是。我们会先把碎片按照相同内容归到一起,比如这几块是脸、这几块是胳膊、这几块是腿,然后按照四个角定下的坐标在整张拼图上找到一个大致的相对位置。然后把这些相邻的碎片想办法拼起来,成为一个大概知道是什么的局部图形。司马迁在整理材料的时候,也是把所有的材料按人物和事件的线索分门别类,然后通过材料之间的互相联系,得到历史人物或者历史事件的概貌,至于细节的方面,可以在以后慢慢填充。我们在收集资料的时候也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槌,而是要找到资料之间的关联。把几份内容相关的资料放在一起互相印证,可以形成对我们所研究问题的局部印象。在我们收集资料的时候,如果发现一份资料很重要,就可以把它当做突破口,去搜寻这份资料引用或推荐的内容。比如在百度百科中,一个词条的解释里会有很多相关的链接,我们可以选取相关度较高的内容点进去了解一下,这些资料也可能对我们有帮助。

第三步,学会贴标签。刚才我们把拼图的碎片按照内容分了类,我们要怎么把它们拼起来呢?我们是根据它边缘相同的图案、相似的颜色、相连的线条,而不是看这块拼图上到底画了几朵花几根草,所以图案、颜色和线条才是关键信息。如果我们把这些关键信息记住了,就会缩小后期的搜索范围。司马迁在是怎么处理史料的咱们不太清楚,但是我在得到资料之后,一般都是要快速地浏览一遍,大致知道说什么内容,对重要性做出初步评估。然后利用工具添加索引和标签,便于下次查找调用。存储资料的时候,我也不是都保留全文,而是把其中没有信息值的内容去掉,在储存的时候就对材料进行一定的加工。“占有资料”和“掌握资料”的区别,就在这一步。

第四步,及时补充细节。拼图越复杂,玩的时间越久,越有可能丢失一些碎片。要想还原一个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更是需要对材料进行补充。同时,这也是对现有材料真实性的抽查。司马迁就是通过到实地进行考察,获得第一手资料,并且与在图书馆里得到的二手资料联系起来,把原来不太成体系的内容重新利用起来。我们在利用资料的时候也要注意一些细节的考证,能找到第一责任人的要再核对一下,能找到事发现场的再去原景重现一下,能找到原始数据的也备份一份作为附件。这个工作应该说是永无止境的,在我们已经构筑好原有知识体系的前提下,很多细小的知识点可以随时添加,这也就是举手之劳。

要把各种信息构筑成知识体系,其实也就是这样由点连线,由线织网,补网成面。但是现在信息爆炸呀,我们面对的信息太多太杂,雾里看花真真假假,也得小心“假情报”。

三国时期的东吴把假情报玩的是轻车熟路。最早在赤壁之战中,黄盖诈降火烧战船就奠定了胜利的基础。从此,尝到甜头的东吴一发不可收拾。吕蒙在袭取江陵前,制作了病重的虚假情报,迷惑关羽,让关羽放心攻打襄阳。吕蒙当时屯兵陆口,孙权公开召唤吕蒙回去养病,这么重要的军事调动信息公开发布,就是为了让关羽那边负责搜集情报的人得到吕蒙返还江东的信息。结果,关羽就被这份假情报害得大意失荆州了。

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假情报、谣言就是最容易干扰我们的猪队友。所以我们在收集信息的时候,对有直接利害关系的消息来源要多加小心,打个问号,最好用其他材料再加以证实,不要直接拿来就用。如果要用,也不要把这些材料作为决定性的依据。

信息管理是个技术活,既需要收集加工,也要分类鉴别,在当今的移动互联数字时代,要想在海量信息中准确、快速地找到所求、解决所需,就必须拥有高超的搜索能力。除了我们上面提到的几种方法,在网上搜索信息,还有一些提高效率的小窍门。比如,搜索的时候用双引号把要搜的词或者词组固定下来,这个搜索的内容就不能分开了,搜索结果可以更准确;下载一些电子书的时候,大家可以选用pdf格式的文件,这个文件可以最大限度展现书籍的原貌,避免文本文档中可能存在的错别字等干扰信息的出现。当然还有一些高级的搜索语法,大家可以在以后的工作中慢慢摸索,不断学习,相信您的搜商一定会有所提高。

下期节目再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