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们知道,古代中国农业领域里主要的农作物就是所谓的五谷,即稻、黍、稷、麦、菽,到后期逐渐形成了南稻北粟的农业格局,然而缺少了科学技术的培育,无论在南北,粮食的产量都无法和现在相比拟,因此在农业生产技术产生革命性变化之前,自然的人口猛增是不大可能的。明清时期,国家再次实现大一统,国内政局大体稳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后来统治者在农业政策上也废除人丁税收标准,中国人口又出现了增长之势,特别是清朝中后期,人口数量直线上升。

中国是世界人口大国,然而在历史上的长河中,中国人口数量的增长其实很不平衡,在封建社会中后期才出现了明显的增加趋势。

古代中国以农业经济为主体,而农业又一直以小农户个体经营,受生产水平的限制,粮食的产量能维持自给自足就不错了,如若一碰上天灾人祸,破产现象就太普遍,饥荒流民问题接踵而至,从而影响到封建政权的稳定。在清代实施“摊丁入亩”的税收政策之前,征收赋税有两个标准,一是所拥有土地的数量和质量,另一个是人丁的数量,因此综上原因,古代中国的人口数量一直维持低增长率。直到唐宋以后,农业技术和商品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中国的人口才首次突过亿人大关。不过由于两宋及以后战争频仍,因此到明朝时期根人口再次减少。

明清时期,国家再次实现大一统,国内政局大体稳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后来统治者在农业政策上也废除人丁税收标准,中国人口又出现了增长之势,特别是清朝中后期,人口数量直线上升。我们知道,古代中国农业领域里主要的农作物就是所谓的五谷,即稻、黍、稷、麦、菽,到后期逐渐形成了南稻北粟的农业格局,然而缺少了科学技术的培育,无论在南北,粮食的产量都无法和现在相比拟,因此在农业生产技术产生革命性变化之前,自然的人口猛增是不大可能的。

正确的解释是更高产量的外来农作物的传入!十五十六世纪,西葡两个国家开辟新航路后,全球首次被连结成了一个整体,地球上的人种和物种都得到空前意义上的交换。特别是美洲新大陆的发现,美洲不仅储藏着地球上最为丰富的贵金属资源,起源于这里的农作物也产生了世界意义的影响,这其中就有一种“大如拳,皮色朱红,心脆多汁,生熟皆可食,产量又高,广种耐瘠”的神奇物种----甘薯。

甘薯也叫做番薯,红薯、地瓜,是现代人引以为常的一种食物,它易于培育,售价低廉,在如今众多纷纭的山珍海味里,它真的算不了什么,更多的时候作为粗粮和饲料看待。人们似乎忘记了这种看似微贱的农作物,在中国历史上起过何等重大的作用,对我们祖宗来说它有何等珍贵,能够引入中国的又是何等不易。1571年,世界领头羊西班牙占领了菲律宾群岛,把它变为了殖民地,欧洲人是非常向往东方的丝绸、瓷器、茶叶、香料等特产的,西班牙人也不例外,因此这也吸引了很多闽籍商人,把东方的奢侈品专卖给这里的西班牙人获取利润。根据《明史—吕宋列传》记载,当时“闽人以其地近,且饶富,商贩者至数万人”。

西班牙人从美洲也带来了很多新奇的事物,这其中就有甘薯,史料记载甘薯被印入菲律宾后,漫山遍野大规模地被耕种,当地土著“随地掘取”、“以佐谷食”,以至于“红夷常患粮米不足”。这大大震撼到在这里的中国商人,他们想到如果此神物传到中国,就能挽救太多故乡的同胞。陈振龙就是闽商中的一个,多年往返于中国和东南亚地区,商人的敏锐洞察力使他看到了这种农作物的价值,萌发了要将其带回国的想法。然而,史料《金薯传习录》记载:西班牙人“珍其种,不与中国人”,出入境都有西班牙人的层层盘查,要带回去谈何容易。连续几次他的尝试都失败了,最后陈振龙将红薯藤蔓绞入汲水绳,这才蒙混过关,经七昼夜航行返回福州。

甘薯极易引种,尺许薯藤便可“随栽随活”,在家乡实验成功后,这种美味又能填饱肚子的神奇物种在全国推广开来,这种高产量的粮食不仅缓解了各地严重的饥荒问题,而且能养活更多的人口,统治者开始号召天下广为种植。顺治年间中国的人口才6000多万,到了咸丰年间,中国人口在短短百年间激增了3个亿,达到4.3亿,这当中少不了甘薯,同时也要感谢这位名叫陈振龙的闽籍商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