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种情况下,假如我们不去观察,没有发现,作为父母的大人思维,一定会觉得这孩子简直莫名其妙。这样的感受过程,不仅可以解决熊孩子的问题,还是发现天赋的基础。

  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会对某些领域显露出“天生具备的能力”和“不可磨灭的兴趣”。这称作“天赋”,需要父母及时发现并加以引导。下文中,辽宁师范大学教授叶森从三方面向我们分享了引领孩子发现自己天赋的基础。在他看来,天赋的养成没有诀窍和捷径,家长需要耐心地培育而不是刻意创造孩子的天赋。

  为人父母,总是想给孩子一个更好的未来,我们通过努力的工作赚钱,把物质和资源拼搏来,然后提供给孩子们。这可以作为培养的一部分,但如果我们只能够做到这些,就是说只能提供,其实是在自私的满足我们在道义上的快感。

  经常会听到这样的一句话“作为父母,我尽力了,你为什么不懂“。因为这样的一句话,父母已经占据了不可反驳的道德高点。而这,这是我们不想看到的教育。我们回头看自己长大的过程,会知道一个小朋友的成长是很漫长的,其中有一些规律无法被跨越。

  举一个例子,年轻妈妈们应该对烘培面包很在行,我曾经看到过这样的一个问题,我的面包为什么长不大?你们一定知道原因,很简单,因为没有发酵好。那怎么才能发酵?也很简单,就是把酵母激活,剩下来的只有等待和观察。

  天赋和教育,非常像一个面包发酵的过程,都需要时间,等待和观察。这里提到的“天赋”到底是什么,是否有天赋,其实有很多争论。比如我们去KTV唱歌,你总能够听到那些唱的特别好的麦霸一样的选手,也会有需要我们去忍耐的选手,那嗓音的差别就是一种比较明显的天赋差别。

  不仅在比较明显的音乐、舞蹈、绘画方面,很多方面都有这样一种天生的差别,这种差别可以被发现,也有大小的分别。假如下一个不太准确的定义,天赋被认为是你天生已经具备的一种特性。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天分,是在某些领域你具备的天生擅长的能力,或者是无法磨灭的极大热情,都属于天分。具备这两方面的任意一条都属于有天分。

  天生擅长很好理解,比如像唱歌像绘画。这个“无法磨灭的极大热情”是什么?

  因为自己是学画画的,我记得吴冠中老先生他曾经说过一句话:只有恋爱般的热情和开水浇不死的精神才能够去学艺术。这句话从另外一个角度解释了艺术天赋是什么,我们把这种极大的热情叫做“执念”。

  在我们的身边,或者就是在看文章的你,必然会有正在批改数学作业的贝多芬,在电脑面前写着代码的梵高们。他们是因为自己的天赋没有被发现,进而也就没有匹配到相应的资源,也就是被埋没了。在这样的情况下,能够突破自己的环境和命运的人非常少,也就是所说的天赋被泯灭掉了。

  从这个角度看,天赋仅仅是一种可能性,或者比喻成潜力股。潜力股如果碰到中国股市的话,大家还是可以想象结果的。作为父母的我们,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这样的一个结果。天赋只有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表现化、显露化、被发现了,才会成为我们所说的天赋。

  天赋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在同样努力的条件下进步速度非常快”。这样的特点让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某些方面具备天赋,然后能够长大,能够变得优秀,变得比自己更好,变成人生赢家。

  01

  理解并培育孩子的天赋

  到底有没有一种好的方法,或者好的教育去发现、去培养天赋?天赋到底能不能被培养?这是每一位父母都关心的问题,要解决的问题。我们的题目其实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培育,而不是创造。

  在教育方面我并不是一个专家,只有一些有零散的观点,一些人给我的启发。这些零散的内容可以归纳成几个关键词:了解,感受,理解,情绪和行为,最后再加一个教育。这些关键词的定义和解释,也就能说明白天赋到底能不能够被发现和培养。

  我们都了解有个东西叫做“年龄身高体重的标准曲线”,这无疑是一个和孩子健康成长相关的指标。很多人把它默认为及格线,一旦孩子的一些指标跑出去了,爸妈就会焦虑,就会进入人生思考模式。

  是不是他吃少啦?是不是外面的饭有激素?这一波又一波的焦虑,在孩子爬行、走路、出牙、说话等等的每一个阶段都可能出现,假如我们了解这个曲线的话,会知道它仅仅是一个统计的平均,也就是一种概况。它不是标准及格线,并不能直接用在每个孩子这种独立的个体上。作为父母只要我们平时做的没有问题,完全不需要焦虑。假如这样也可以焦虑的话,你像姚明和郭敬明的小时候,爸妈可怎么活!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作为生物的人多样性更是如此,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孩子不是流水线的产品,需要每一个都一样,然后我们把它盖一个合格的标签。孩子的成长更是因人而异,它的多样性、丰富性、个体性非常强。你看,只要确定我们的孩子并不是病理性的,大多数情况下,可以把偏离平均指标看作是正常的一个状态。

  有的孩子天生会比较内向,有一些就是比较闹,千万别想着我要创造一个“动若脱兔、静若处子”的标准孩子,我觉得这样一点会更好,那样一点就会更好,千万不要有这样的想法。这些想法完全是大人的需要,和孩子没关系。所以要了解,了解孩子,然后接受他。

  当我们了解了个体的差异和多样性以后,下面要做的就是感受,感受来源于观察。感受和观察的前提是,不要把他们当作孩子,他们和你一样,有思考,有情绪。

  你是不是见过那些熊孩子,就是毫无节制的闹。回头想想自己的经验,可能前段时间上班没干好,领导找我谈话了,挨批评了,同时挤兑了。这段时间发生的事情已经对我产生了影响,但当时并没有爆发。需要过了一段时间,越想越别扭,才会体现出来,爆发出来,身边的人才会遭殃。

  孩子也是一样,也会面临每天生活当中发生的事情,包括父母的行为、语言、情绪必然对它产生影响,但往往不会在第一时间反应出来,要过一段时间才有。

  这种情况下,假如我们不去观察,没有发现,作为父母的大人思维,一定会觉得这孩子简直莫名其妙。实际上他并不是无理取闹,他总有一个原因或者诉求。我们应该需要通过观察、理解、调整,来达到准确感受我们的孩子。这样的感受过程,不仅可以解决熊孩子的问题,还是发现天赋的基础。

  讲到观察,我们如何去理解观察,记得每年高考作文题目都是出一段话,然后你要先很仔细的去审题,理解题目的意图,再下笔如有神。同样的道理,养育孩子过程中,基础问题就是尽可能客观、准确的去观察和感受孩子。每个小朋友都是独一无二的一个体,是一个完整的人,必定有他的特性,有他情绪发泄的原因。

  “我家孩子没招,就是皮,就是不听话。”

  “这孩子就这样,整天的丢三落四。”

  这种话熟悉吧,完全没道理,这样的形容是大人一厢情愿的判决,不一定是这样。并且,这样的话一再重复,真就变成那样了。好么,大人又会说:“你看,我说的没错吧!”

  应对这样的局面,应该在生活中寻找观察方法。比如我们把自己和他一起玩的时间、交流的时间,偶尔录下来,然后换个时间,两口子用旁观的身份去看,可能会有很多不同的发现。发现孩子的行为原因,也就是他为什么那样去做,也就有了基础。然后,试着用他的方式去理解他。这里是“理解”,不要用自己的想法或者自己的理解啊去给他所谓的指导,孩子其实很难消化掉。

  我用自己举个例子,就是沟通。我是没有方向感的,也就是不太分东南西北。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总避免不了问路,如果对方告诉我,你要从这里向西走500米,然后下一个路口向南再走500米,然后穿过一个西北方向的胡同,就到了。其实我就懵了,我只能假装听懂了,然后谢谢他。

  这就是一种无效的指导,因为我没有方向的判断,不分东南西北。那我能听懂的是什么样的一种语言呢?以现在的地点为参照,向前走多少米,向左拐或向右拐几个弯,然后走多少米,这样我能够理解。这就是自己理解方式和对方理解方式不同所形成的壁垒。

  孩子和家长之间有同样的壁垒,很多时候大人会默认一些常识,殊不知孩子还从未经历过,哪里来的常识。并且,让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突破自己,改变他的理解方式很困难的。相反,让一个成年人去理解一个孩子的思考方式,然后建立有效的沟通,这种可能性会更实际一些。

  02

  有远见地调整策略

  这个怎么做怎么调整,就是我们所说的教育。小朋友在0到6岁的过程当中大部分时间是自然的生长。我们不会要求6个月大的孩子就会画画,3岁孩子就可以跨栏。但有一些阶段性的规律,大部分父母是不晓得的。所以一旦碰到这样的阶段节点,就可能出现不恰当的要求和调整。

  而且作为培育,需要有计划性预见性和远见,并且内容是连续的和层层递进。比如性教育和生与死的这种生命教育,往往需要在一个恰当合适的阶段,有所铺垫的前提下,才能够进入到下一个环节。一步一步走,会很平和,能够被接受。但如果没有这样的计划性,每一次都是在解决当下,解决紧急问题,孩子就会出现困惑,家长也越来越觉得无力。

  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比如学自行车,可以去试一下,把教孩子骑自行车的过程录下来,回头看看整个的过程当中自己的表现。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说了多少句话,有哪些是前后矛盾的,有哪些是带有焦虑情绪的,有哪些叽歪了。很可能你会发现,自己会和教会别人,是两件事情。我们自己能够长大,和我们陪伴一个孩子长大,也是两件事情。这里的重点,是我们能不能做到温和的指导和教育,顺应它的需要给予他。

  还有在学自行车的过程当中,是不是有训斥,是不是用自己的理解方式去强迫,是否忽略了他特有的学习和理解的方法。他一定有自己的方式,虽然学自行车已经是一件特别容易快乐的事情了,很难把心情搞坏对吧?

  但如果父母做的不恰当,一样可以把他弄得特别痛苦,不想学。我曾经见过,因为教孩子自行车的方法不一样,意见不一样,爸爸妈妈就在这个操场上面吵起来了。这种行为被称为三角心理角色,在家庭当中很常见。

  从学自行车推理到读书兴趣的培养和天赋的发现,我们可以想象它是一个递进的越来越难的过程。当小朋友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要先尽可能的形成一种不带任何干涉和指导倾向的观察,然后孩子能够在我们的面前很自然地表现自己,我们才能理解他的逻辑和方法。

  不能给孩子一种“你做错了”,要被纠正的感觉。我们要给予孩子一种选择,就是原来还可以这样去做,这是在保留孩子原来做法的权利。慢慢的,你会和他建立一种更加有效的沟通。这样的一种保留和选择,对于他来讲,恰恰就像发酵一样,在某个时刻去激活孩子本来就有天赋的酵母,然后它自然的成长,快速的成长。

  天赋的培育,就像我们小时候下雪天玩的滚雪球一样,你需要有一个原点,然后让他慢慢的自己变大,而不是堆大。堆雪人的过程,是典型的按照成年人的意愿去堆砌一个自己想要的雪人。这样的雪人并不是孩子天赋的自然成长和发现,很容易就垮掉了。

  03

  抛弃“刻意教育”的情绪

  前面我们说的理解、感受、观察、调整,是一些具体的理性的部分。在和孩子的交流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其实交流的基础并不是语言,而是情绪。我们都知道什么是敷衍吧,别以为小孩子不知道你在敷衍他,一样能够分辨你哪些是假装的,哪些是认真的。

  这就是情绪的感受力,任何教育都是双向影响,从小长大的孩子也在大量的日常里观察我们,试图理解我们。假如你是一种刻意的教育,装样子的状态,一定会被察觉并感受到,他也会有模有样的敷衍你。这就走入了低效的、徒劳的甚至是教育的反面。

  在我们的学校系统,存在一种类似的装样子教育。你能想象如毛概邓论这样的课程,必须要在期末时候划重点、圈范围,为什么?因为老师自己都把课当成了摆样子,必定是徒劳而可笑。

  和孩子的沟通,情绪和行为无法被代替,远比语言和文字更加有效。对孩子来讲,他身边的成年人就是范本。

  早高峰大家都着急,你在公交车上被挤来挤去的人踩了一脚。窝火,你一定需要一个道歉是吧?如果对方踩你的人连看都不看你,仰着脖子随便的说了一句对不起,很可能会激怒你。因为你需要的并不是对不起这三个字,而是“真的对你感到很抱歉”的情绪。你体会到了这样的情绪,自然地原谅他,哪怕是一个歉意的眼神交流。

  对于孩子也是一样,高铁上经常会碰到哭闹喊叫的那些熊孩子,家长训斥和管教大多无用、无效。这必然和父母日常的摆样子的教育是有关,作为成年人我们也要尊重自己的生物性,就是说发火也是有边界的。该发怒的时候是真实的发怒,你不能去骗他,你不能去装这种样子。

  对孩子来讲,我们要让小朋友体会到情绪,然后传递,并且要让他知道我们的情绪边界。这种传递也都是情绪,在潜移默化当中小朋友学到最多的就是情绪传递的形式和内容。这是在不经意当中的培育,是你的语言和文字无法替代的。

  你陪孩子在睡前读绘本,他会睡得很好,不一定是因为文字内容,而是因为你陪伴的结果。关于情绪和行为,是在前面的感受过程当中的必然,它的建立能让你和孩子之间的沟通变得有效。

  其实教育当中还会遇到很多其他的问题,比如穷养还是富养,严格还是自由。我们活生生的把一个整体问题一分为二,也就是把教育做成了非黑即白的是非判断,本身就是悲哀的。同样,对于天赋的是非,其实并没有标准答案。你我作为发现和培育天赋的引导者,本身应该是一个非常有力的学习者和思考者。

  假如你不是一个有力的学习者和思考者,最终在他成长的道路上,最大的障碍和局限就是你。再回到关于天赋的发现,我们认为这种适度的引领和陪伴,恰恰不轻松,需要下功夫,需要学习,需要思考。不是自己嘴巴说什么,是自己平时怎么做。

  04

  天赋的培养没有捷径

  以上的这一切,是引领孩子发现自己天赋的基础。你会说,这些内容并没有谈到具体的教育方法或者绝招啊。

  你认为孩子是独特的吗?方法会产生太多的变数,甚至它会无效和起相反的作用,我更希望它是一种讨论和一个思路,能够慢慢的在自己的学习中有自己的方法。那才能适合你自己的孩子,因为我自己就是这样教育思路的受益者。

  我从十二岁开始学画画,到今天应该有将近30年了。最大的收获就是在这些年里看到了真正有天赋的人,知道自己一辈子也追赶不上他们。但是这样的真相摆在面前,并没有让我感到失望。并没有因为发现自己没有绘画天赋,却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去学习,最后还成了我的工作而感到懊悔。

  因为在学习绘画的过程当中,实际上我已经具备了“寻找”和“选择”的能力。这样的一种能力,我把它称为努力或者学习的能力,这一定会成为你天赋的基石。

  我的环境是一个被“放养”的环境,父母并没有太多的管教,但他们的行为就是我的教育,他们因为我的存在,改变了很多。

  所以没有人天生就会做父母。我们知道学驾照去驾驶一堆铁,还需要经过几个月的学习和考试才能够合格。做父母要做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当然要复杂得多,多很多很多。只有通过学习和探索,才能让自己更接近“父母”两个字。

  无论从天赋的养成还是教育,其实都没有诀窍,也没有捷径。我们需要的就是积累观察,然后去尝试,然后去调整。这样一次一次的循环,我们可能无法创造一个天赋给他,我们也不可能造出一个天才。但我们会给他发现自己天赋的机会,这就是培育,而不是创造。

  教育就像给一颗种子阳光和雨水,无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种子,他长大了,健康了,快乐了,就是好的。

  -END-

  超过160万人正在关注

  赶快来关注吧,这里有你想找的热点资讯,这里有你想要的各种资料,还有海量的资源,还在等什么。快来关注,大佬带你开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