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有书,要有光

《光启文库 · 随笔》

当代学人送给所有爱书人的

思想下午茶

汇聚各领域优秀学人著述

展现当代读书者应有的品质

把脉中国社会精神世界

优化国人知识结构与文化品质

让学术服务生活、滋养生命

《光启文库 · 随笔》

《生命是一种充满强度的运动》汪民安

《藤影荷声好读书》彭刚

《凌波微语》陈建华

《学术的重和轻》李剑鸣

《社会的恶与善》彭小瑜

《一只革命的手》孙周兴

《徜徉在史学与文学之间》张广智

1.《生命是一种充满强度的运动》

我们,如何才能活出自己?

为什么亲密关系的核心是友谊?

个人经验有普遍性吗?

人,有没有不去做的潜能?

我们可以

追寻哲学家、艺术创作的真实

追寻现实世界、观念世界的真实

这是思想的充满强度的运动

也是生命追寻真实的充满强度的运动

本书是汪民安教授最近几年关于当代西方哲学、当代艺术和当代文化的学术随笔集。既有对本雅明、德勒兹、罗兰•巴特、福柯等人的评论,也有从文艺复兴绘画到当代影像和装置艺术的讨论,以及对种种文化现象的分析。分为五个主题:同代人、绘画、福柯、艺术何为、友谊与潜能。当代性是贯穿其中的线索,体现出知识分子和艺术家是如何通过他们的作品对当代进行潜在思考的。

汪民安,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当代文化理论研究。已出版中文著作有《福柯的界线》《尼采与身体》《什么是当代》等11部,英文著作有《论家用电器》(Routledge);主编《生产》丛刊与“人文科学译丛”等。

2.《藤影荷声好读书》

如何从历史的记忆中了解过去

如何读大学、读社会、读人生

清华园景色之写照

以真切、晓畅的文字

展示读书为现代人带来的喜悦和满足

识别二维码 一键购买☟

本书为学术随笔集,收录作者近十年来所“说”、所写的一些涉及当代史学理论、史学思想的学术前沿或学术论争的演讲和文章,以及一些与校园生活、大学教育相关的具有公共性的话题的评论。“藤影荷声”意寓着整个清华园校园景色的写照,饱含着作者对这里的深深喜爱与眷恋之情。

彭刚,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主要从事西方思想史和史学理论的研究和教学工作,著有《叙事的导向:当代西方史学理论的考察》《西方思想史导论》等,编译有《后现代史学理论读本》《自然权利与历史》。

藤影荷声之馆

“藤影荷声之馆”又名“空轩”,为国学大师吴宓所取。吴宓是钱钟书的老师,是中国比较文学之父。他在这里除以《学衡》、《大公报·文学副刊》主编身份撰定论文无算外,还撰成《空轩诗话》50则、《空轩诗》12首。

3.《凌波微语》

如何在历史的复杂性中探究“文心”

看懂人性?

借“凌波微步,罗袜生尘”一句

史料与理论、文学与诠释

文学文化跨学科的方法论问题

对国内外求学和研究经历的深情回顾

识别二维码 一键购买☟

本书收录了作者近20年来的学术随笔,凡24篇,既有针对中国近代思想史、都市文学与视觉文学等议题的讨论,涉及史料与理论、文学与诠释,以及文学文化跨学科的方法论问题,又有对国内外求学和研究经历的深情回顾。本书以“微语”讲述自己的求学之旅,轻巧生动,又不失严肃。

陈建华,复旦大学、哈佛大学文学博士,香港科技大学荣誉教授,现任复旦大学特聘讲座教授、上海交通大学致远讲席教授,著有Revolution and Form: Mao Dun’s Early Novels and Chinese Literary Modernity,From Revolution to the Republic: Chen Jianhua on Vernacular Chinese Modernity,及《中国江浙地区十四至十七世纪社会意识与文学》《古今与跨界——中国文学文化研究》《文以载车——民国火车小传》《陆小曼·1927·上海》,另有文学创作《陈建华诗选》《去年夏天在纽约》《乱世萨克斯风》《灵氛回响》。

4.《学术的重和轻》

历史之“重”与文笔之“轻”竟如此完美结合

美国史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李剑鸣

兼顾学术性与可读性

通过一本谈学术的书

感悟一种所有人都能

兴会淋漓的生命感悟

识别二维码 一键购买☟

本书为学术随笔集,收录作者最近十余年的学术短论、研究札记、讲演稿及访谈等文章二十余篇。其中既有对中外学术状况及研究方法的观察和思考,也有对史学前沿问题的述评和讨论,还有对过往学术生涯的追忆和感悟。

作者欲以灵魂而流畅的笔触表达厚重的学识,力图在学术的“轻”与“重”之间搭建一座桥梁。书中所谈虽多为严肃的学术问题,但也可带来阅读的轻松和愉悦,掩卷之际,或许能对其学术旨趣有会心之感。

李剑鸣,历史学博士,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曾任教于湘潭大学、南开大学和北京大学,现为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世界史)成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国家社科基金评审委员。著有《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美国的奠基时代1585-1775》《文化的边疆:美国印第安人与白人文化关系史论》等。

5.《社会的恶与善》

一部谈论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短文合集

百篇雄文 百篇关怀

结合中外历史的事例和典故

议论社会文化现状

在历史的长河中看清社会的恶与善

对民国的、共和国的以及外国的历史,如果我们能够有一个客观冷静的调查研究和细致平衡的深入理解,我们对当下身边的一切,就容易有一个平和乐观的态度。

—— 彭小瑜

识别二维码 一键购买☟

作者尝试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谈论现实问题,希望能借此帮助人们更加清楚看到社会的恶与善,但是决不希望人们因为看见和感触到恶变得心情沮丧和悲观。

彭小瑜,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著有《教会法研究》《基督教与近代西方民族国家》和《世界史》(古代卷中古部分主编和主要撰稿人)。曾获北京市和教育部文科社会科学一等奖和二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排名第二),北京市优秀教育工作者。长期从事中世纪和近代西方基督教历史和思想文化研究,并在过去几年内担任《北京青年报》专栏作家,就历史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对话发表时事评论和学术随笔,颇得一般读者,尤其是知识阶层读者的喜爱。

6.《一只革命的手》

一部融哲学智慧和犀利文笔

于一体的思想随笔

孙周兴教授为您解读:

人总是能够重新开始!

今天我们怎么做哲学才好?

这世上最美好的东西是什么?

无论哲思还是生活

都需要有一种革命性的理想和精神

所谓“革命”

乃是在“人总是能够重新开始”意义上

实存哲学的开创精神

识别二维码 一键购买☟

全书分为三编,第一编的主题是德国现代哲学,尤其是以尼采和海德格尔为重点,也表达了作者带有“实存哲学”倾向的思想态度和人生主张;第二编关乎汉语哲学及其路径,也涉及汉语学术界的人与事;第三编接近时事评论,内容较为丰富。

孙周兴,1963年9月生,浙江绍兴人。199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博士学位;1996年起任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99-2001年在德国从事洪堡基金项目研究;2002年起任同济大学教授。现任同济大学欧洲思想文化研究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等,兼任中国美术学院讲座教授、德国《海德格尔年鉴》编委等。迄今已出版专著8种,译著30余种。

7.《徜徉在史学与文学之间》

落墨于“文史之间”

笔力虬劲而深落语生动而约

读之兴会酣畅为不可多得之好书

既适合史学研究者

也吸引文学爱好者

识别二维码 一键购买☟

本书是作者近年来的学术和文化领域方面成果的结集,大体可分为以下几个部分,并以某一篇名作为小标题:

“守望”:是关于中外史学的一些思考,而侧重对西方史学的思考。但述史体例大多文学化(散文化)了,属学术随笔之类。

“无花果树下”:集中反映了这一两年作者“不务正业”,属于跨界于散文创作而又情系学术的一些文章。

“最是长相忆”:散文体例,多为对士林交游往事的追忆。

“让克丽奥走向坊间”:含括近年来的书评、序文等。

张广智,1964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本科。为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著作有《西方史学散论》《超越时空的对话》《克丽奥的东方形象》等十余种;发表论文和文章约300余篇;主著《西方史学史》;主编六卷本《西方史学通史》等。承担并主持国家社科、教育部社科和上海社科项目多项。论著曾获教育部一等奖和三等奖各一项,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成果奖多项。

识别二维码 一键购买☟

识别二维码 一键购买☟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