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本文前,请您先点击本文标题下面的蓝色字体“

今日教育幼研堂

”再点击“

关注

”,这样您就可以继续免费收到文章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费订阅,请放心关注!

1 01

最近,一个5岁的孩子火遍了整个互联网。

这个孩子堪称神童:2岁开始学诗,5岁能吟古诗100首。

四岁学钢琴,现在已经开始备考英皇二级钢琴考试,围棋也已经取得11级证书。

他每年要看500本英文书,每周要写三篇英语日记,喜欢各种逻辑思维游戏,会数独、七巧板,几何认知。

还会做实验,已经掌握浮力、密度、磁力、重力、热胀冷缩的原理和多米诺骨牌效益。

小小年纪,就已经随父母跑遍了东京、大阪、香港、澳门、河内、胡志明市、下龙湾、巴厘岛、长滩岛,这都还不包括大陆内地。

这是他在幼儿园小班到大班看的书:

这是他2018年英语阅读书的目录:

很牛逼是不是?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岂止是八辈子啊?

微博点赞最高的留言是:

我可能这辈子都比不上这个孩子了。

我们许多人,看完的第一感受就是巨大差距,不仅是金钱的差距,还有教育的差距,而且永远也赶不上。

而大部分的家长,看完最大的感受就是:完了、完了,我家的孩子这辈子都不指望能够追上他了。

继而陷入极度的焦虑和恐慌之中:“别人家的孩子都这么优秀,我家的孩子落后肯定是要吃亏、挨打了。”

于是,也给孩子报各种培训班、特长班,在孩子的身上,继续加大教育资金的投入。

中国的家长,大部分陷入一个集体的焦虑和恐慌之中,即使你信誓旦旦告诉他,自己的孩子什么班都没有报,他依然觉得你在骗他。

在他的臆想中,你家的孩子正在他看不见的地方狠狠地学习英语、钢琴、绘画、口才、舞蹈、奥数……

而他的孩子在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输得彻彻底底。

一句话“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就足够刺痛无数家长的心。

于是,各种教育培训班兴起,甚至“月薪三万撑不起孩子一个暑假”的新闻频频刷屏。

2 01

到了这里,我们不禁要反思一下,孩子之间的差距,真的是投在他们身上的金钱决定的?真的是通过刻意去培训,人与人之间就能拉开巨大的分野?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说一个小实验。

美国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双生子爬梯实验:

被实验的是一对双胞胎孩子,出生只有几分钟差距的A和B。

先让A进行每天十分钟的爬楼梯训练,而B则不进行任何训练。

6个星期后,A爬楼梯只需要26秒,而B却需要45秒。

从第7周开始,开始对B进行两周爬梯训练。

后来开始比赛的时候,A练了8周,B只练了2周。

可是比赛的结果却是B反超过了A,只要10秒就爬上了楼梯。

这个研究说明了,对孩子的培训,不是越多越好,不是越早越好,而是要在恰当的时机,做恰当的事情。

大部分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被落下就无比焦虑,在孩子身上投入了太高的期望:

爸妈当年没有条件学钢琴,所以你一定要学好。

爸妈当年学舞蹈不舍得吃苦,所以你一定要学会吃苦。

爸妈当年没有考上名牌大学,所以你一定要考上。

于是,他们砸起金钱,把孩子逼进各种培训班,让他们去完成“自己做不到但相信孩子能够做到”的梦想。

父母对孩子的焦虑和恐慌,其实是自己对这个社会内心的一个投射。

自己混的不好,就要求孩子一定要混得好,自己不如别人家的父母,就拼命要求自己的孩子一定要搞赢别人家的孩子。

父母把自己对这个社会的所有不如意都倾注在孩子身上,把自己改变不了的命运全部寄托在孩子身上,他们瘦小的身躯,其实承担不了这么多。

说一句最戳心的话,有多少家长能够接受自己的孩子比不上别人家的孩子?

孩子1岁多跟着音乐打节拍的时候,你觉得他将来一定是一个歌星;

孩子2岁多能畅通地骑着脚踏车的时候,你觉得他将来肯定是运动员的料。

孩子3岁多在墙壁上画出一些形状的时候,你觉得他对画画有极高的艺术天赋。

可是,随着孩子的长大,你发现:

当你觉得自己家的孩子能数1到10还自我感觉良好的时候,别人家的孩子已经能够数1到100了。

当你觉得自己的孩子能够开口说话非常了不起的时候,同龄的孩子已经开始背诵古诗。

当你惊讶于孩子能够画出一条鱼的时候,别人家孩子的画已经开始参加画展。

不仅如此,你一打听后发现更令你惊奇的现象——

瑶瑶才3岁,把《三字经》背的滚瓜烂熟;妞妞才4岁,可以流利说英语;果果才5岁,刚刚拿到舞蹈比赛的冠军…….

你无比难受,因为你发现自己的孩子和他们相比下来,差距实在太远了。

接受自己的孩子只是一个普通人,比接受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人更难。

3 01

知乎上有一个妈妈曾经讲过她和孩子的故事。

她高考在全省排名前十,她的丈夫大学是直接保送的,可是他们的女儿却资质平平,在班上只是一个中等生。

她的母亲直接告诉她,你女儿完全比不上你小时候的智商。

他们无法接受,妈妈在教孩子作业的时候,天天吼,爸爸吐槽说:给女儿做道题死的脑细胞比发篇论文还要多。

开始的时候,他们觉得女儿只是慢一点,只要认真努力,还是可以赶上别人家的孩子。

可是后来他们发现完全不是这样,他们要接受的是:自己的女儿和别人家的孩子完全不在一个轨道上面,即使她把女儿拽到这个轨道上面来,可是女儿连入口都找不到,连方向都不知道在哪里。

于是,他们完全放弃了用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女儿的想法,开始接受了孩子的普通,用孩子的角度,为她找了一条适合她的路。

再后来惊奇的事情发生了:女儿有了一套自己的学习方式,成绩也稳定了,最让她欣喜的是,她找到了学习的乐趣。

“因材施教四个字,我从小学就认识,但真正的含义,还得女儿教会我。”

中国父母90%的痛苦,都是来源于无法接受自己的孩子比不上别人家的孩子,而过高的期望会把一个“本不一定平庸””的孩子压制成一个废材。

龙应台曾经说过一段话:

我很多台北、香港的朋友,他们的子女都在哈佛、剑桥读书,顶尖的优秀,而我的儿子却还在寻找人生的意义和方向,已经差了很大一截。

其实,我也诚实地在问自己,后来我觉得如果我的孩子能够平安而且快乐,不管杰不杰出,我都已经很感谢了。

我从小在农村长大,我庆幸的是,父亲教会了我读书,可是并没有在我身上灌输太多焦虑的东西。

当别人家的孩子上补习班的时候,父亲带着我在秋天的稻田里面挖泥鳅;

当别人家的孩子在各种大赛上面获奖的时候,父亲带着我看了一个下午的蚂蚁搬家;

当别人家的孩子能唱能跳,会各种才艺的时候,父亲教会了我在冬天的白雪里面寻找野兔的痕迹……

我很庆幸有这么有趣和精彩的童年,每当回首往事的时候,我的内心是快乐的,童年的经历也对我的文字影响很大,多了一份淡定和从容,这将是我人生中宝贵的财富。

土耳其有句谚语:“上帝为每只笨鸟都准备了一根矮树枝。”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时区,我们在各自的时区里行走,聪明的鸟有高的树枝,而笨鸟也一定有矮的树枝在那里等他。

戴三百块钱的表和三百万的表,时间是一样的;

喝三十块钱的酒和三万块钱的酒,同样都会呕吐。

一个天才般的孩子和一个普通、平凡的孩子,都是生命对我们的馈赠。

每一个孩子,都是初初降临到这个世界的天使,不应该承担大人世界太多的欲望和攀比。

接受自己的孩子可能会平凡和普通,是父母一生的课题。

本文转载自:中国教育报、网络综合等;本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文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转载目的在于学习分享与传递更多信息。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更正或删除相关内容。本公众号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今日教育幼研堂 @

让家长少犯错误,让宝宝少走弯路!

幼教、生活、绘本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合作微信:sweetfootball / qq:893859149

戳下面“阅读原文”即可阅读儿童故事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