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的儿子住校,由于调休,她记错了他回家的时间,央我代接。

见到小家伙时,他嘟嘴、拉脸、一声不吭。

我问:“你是在生妈妈的气吗?”

点头。

“妈妈不小心忘记了,不代表她不爱你,今天是个例外。”

……

“阿姨记性也不好,有一回将周五记成周四,阿帆自己从学校跑回了家。”

……

他启动静音模式,我也为自己按下暂停键。过了好久,见他还在吸鼻子,红眼圈。

我说:“你想哭就哭吧,在阿姨面前哭不丢人。你生气很正常,这件事如果放在我身上,我也很生气。”

他撇了撇嘴,眼泪夺眶而出。

稍后,他开始主动说话。

起初,我一直尝试跟他讲道理,作类比。在他看来,苦心婆心,不过是因为不认同他的愤怒。

幸而我及时意识到,他生气,实乃人之常情。与其看他隐忍不发,不如帮他打开情绪的开关,让负能量自然而然地流经身体,自行消失。

最后的那句话,我用的是共情,即换位思考。孩子是天生的心理学家,我发出接纳的信号,他感受到后,很快从内打开自己的心门。

掌握了共情能力,相当于拥有了人际关系的魔法,在亲子沟通的路上,更是无往不胜。

“国民婆婆”胡可,对于育儿,有自己的一套。共情能力更是她育儿必备技能之一。

在《不可思议的妈妈2》里,四位妈妈和宝贝们围坐在一起吃饭,小鱼儿拿出玩具,递给妈妈。

胡可说,“吃完饭后我帮你将它变成机器人,可以吗?”

小鱼儿说:“那你变,我吃。”

胡可反问他:“那我不吃了吗?妈妈要不要吃饭?”

小鱼儿自知理亏,不说话。过了一会儿,又要妈妈“变”。

胡可说:“我知道你很想让他变成一个机器人,拿着那个武器,对吧?但是要等到吃完饭以后才可以。”

小鱼儿气得双眼上翻,胡可不为所动,说:“要遵守规则,好吗?”

小鱼儿急了,说:“什么规则?一点儿也不是规则。”胡可将之前的话重申了一遍。

自始至终,胡可做到温柔而坚定。

她表达出:你的想法,妈妈看在眼里,也理解你想马上就变的心情,但得遵守规矩。无论你怎么闹,规矩不能改。

胡可坦言,她有过和孩子硬碰硬的阶段,并想不管孩子怎样调皮,都永远不发脾气,保持情绪的稳定。

后来认识到,对孩子的心理关怀更重要。

如果妈妈一直要求完美,不但会给自己带来非常大的压力,孩子也会感受到这种紧张气氛,从而影响亲子关系。

亲子间的矛盾和冲突,大多都是由于父母缺乏共情能力造成的。

一旦遇到问题,父母会无意识地启动焦虑模式,根本无法平静地感知孩子的心理。

近日,表哥家发生了一件大事。

儿子浩浩拿出语文卷子让他签字,他正要落笔时,愣住了,才59分!这小子可是从来没低过90分的啊。

表哥以为浩浩变得贪玩了,板着脸大声吼:“怎么回事?!”浩浩吓得不敢说话。

表哥见他不答,“啪啪”抽了他两耳光,浩浩痛得大哭。表哥最不能忍受孩子哭, 一气之下狠狠地揍了他一顿。

表嫂晚上起夜,发现浩浩不在家!

夜间巡逻的警察,看见一个小男孩背着书包,独自一人走在马路上,叫住了他。问话他不回,紧紧地抿着小嘴,倔强地摇头。

双方僵持了好久,警察说:“你一个人在外面,心里一定很难过。”

孩子流泪了。

警察见他被说中心事,温柔地问:“叔叔猜你是挨了爸妈的训,对吗?”

表哥表嫂去警局接浩浩的时候,才知道错怪了儿子。考试那天,浩浩因帮一个生病的同学,耽搁了考试时间,考了低分。

他本来就很自责和难过,爸爸的打,对他来讲,更是雪上加霜。所以,他才负气离家出走。

读懂孩子的内心,才能与他处于同一个沟通的时空。打骂、威胁、恃强凌弱,都只会将孩子推得离自己越来越远。

共情,是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杰斯提出的概念。

父母没有共情能力,不懂得换位思考,就无法与孩子建立爱的链接。

这就是为什么有的父母觉得自己付出特别多,孩子不但不感恩,还恨父母的原因所在。

正确认知负面情绪,有助于更好地面对它,负面情绪和正面情绪一样,它会来,也会走。

一旦不被外界所接纳,就会积压在潜意识的最深处,成为身体里的黑色能量。

在往后的日子,一经触碰,就会喷薄而出,发出惊人的破坏力。

今天我们所遇见的“垃圾人”,无一不是昔日那些被极度压抑的孩子。

共情是接纳而非接受,无条件的接纳不等同于无条件的退让。

美国亲子专家哈尔.爱德华.朗克尔说:

如果我们想要对孩子发挥积极的影响力,那就必须先控制好自己,无论孩子表现如何,我们都能正确回应。

你能为孩子做的最伟大的事情,就是把焦点放在你自己身上。

我们应该如何做呢?

一、重复孩子的话。

我知道你想重复孩子的话。重复是确认,是在意,是郑重其事。

它可以让孩子感觉被爱,也能让自己跳出情绪的漩涡,适时的“置身事外”。

二、听懂孩子说出口和未说出口的话,并与他确认。

如:你不肯将玩具借给贝贝,是担心她不还给你,对不对?

三、将自己放在孩子的位置,感受他的感受,接纳他的情绪。

如果换成我,我也会……

大人这样说,孩子才会听。

共情,是理解、是连接、是接纳、是尊重、是交流,是父母对孩子最深沉的爱。

哈尔.爱德华.朗克尔说:教养子女也是一种成长的过程,没有哪一种成长是没有痛楚的。

为人父母,当带痛前行。

*

---  E N D ---

快关注十二的育儿公号:佛系妈妈育儿经

在这里,你可以获取喂养宝宝最完备的经验

在这里,你可以看到佛系妈妈们最nice的生活方式

在这里,你可以get到更多和孩子的交流方法

在这里,你可以接触到更多优秀的妈妈

微信公众号《佛系妈妈育儿经》

ID:lovetangdou12

育儿|成长|优雅

和你一起遇见更好的自己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