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社会,活力四射的操场、人潮涌动的商场、热闹非凡的晚会……音乐可谓无处不在。当我们打开手机app上的歌曲播放列表,就会发现,大多数人愿意聆听带有歌词的音乐,而不是无歌词的音乐。在这些人看来,由于文字具有明确语义性,因此带有歌词的音乐也许更容易激发一种情绪上的共鸣;然而,由于无歌词的音乐缺乏语言的语义,因此,难以达到情绪理解和共鸣。那么,事实是不是这样呢?换句话说,歌词是否能够促进人们对音乐情绪的理解?

关于这个问题,已有研究主要从行为层面进行了探讨。遗憾的是,就歌词对音乐情绪加工的影响而言,研究者们结论不一。虽然有多数研究证实了歌词的影响效应,但也有研究发现歌词并不影响听者对音乐的情绪加工。已有研究结果之间的差异可能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实验中对比条件的设置存在差异。另一方面可能在于,研究者没有使用客观的指标量化听者对音乐情绪的加工。

基于日常聆听现象和进化视角中音乐与语言的关系,以及已有研究结果的不一致。我们做了两个实验。在实验1中,听者需要在音乐(带有歌词或无歌词)播放完毕后对情绪面孔的效价进行判断。结果表明,无论音乐是否带有歌词,与音乐情绪一致的面孔都能得到更快更准确的加工,表明听者能够加工音乐的情绪信息。然而,无论音乐所传达的情绪与面孔情绪是否一致,在无歌词音乐条件下,听者的判断都比有歌词音乐条件更快更准。这表明,歌词可能对情绪面孔判断的准确率和速度具有负面影响。

实验1结果

由于实验1的行为实验无法反映出大脑加工音乐情绪在时间进程上的动态变化,因此,实验2试图通过电生理手段进一步探究歌词影响音乐情绪加工的神经机制。在实验2中,听者需要在反应界面判断音乐所传达的情绪与面孔情绪的一致性。结果发现,无歌词音乐条件在250~450 ms时间窗口诱发了一个N400效应,而带有歌词音乐条件在500~700 ms时间窗口诱发了一个LPC效应(图2,3),这表明歌词推迟了大脑加工音乐情绪的时间进程。

实验2波形图

实验2地形图

无论是N400还是LPC效应,本研究中启动效应的出现意味着听者能正确理解并加工带有歌词与无歌词音乐所传达的情绪信息。与以往众多研究类似,在本研究的一致性判断任务中,听者需要整合面孔与音乐所传达的情绪。因此,N400与LPC均反映了整合加工。但是,作为两个独立的脑电成分, N400与LPC代表的整合加工是否存在差异呢?

情绪双模型理论认为,在个体对刺激的情绪反应存在两个评价机制:自动评价系统(the automatic evaluating system)和反思性评价系统(the reflective evaluating system)。反思性反应的产生需要以言语为基础, 没有言语的参与则无法产生这种反应。是否带有语言信息恰恰是本研究中带有歌词与无歌词音乐的差异。因此, 本文的LPC可能反映的是一种反思性的整合加工, 而N400可能反映的是一种相对自动化的整合加工。

那么,为什么歌词的参与导致了听者情绪加工的滞后呢?音乐哲学能够提供一个可能的解释。在音乐哲学家看来,纯音乐(无歌词音乐)在传达情绪方面比带有歌词音乐更迅速更直接,这是因为,语言通过命题系统(propositional system)明确地传达情绪信息,而纯音乐正是没有类似语言的语义,使其在传递情绪过程中,可以省略命题系统中的翻译(translation)过程,由此导致纯音乐能够更迅速更直接地传递情绪。比如,在传达一种"悲伤"的情绪时,语言可以呈现这样一句话——阴霾的天空下鸽子飞翔,要理解这句话所传达的情绪信息我们可能需要要理解这句话中每个词的意思,识别每个词在该语境下代表的情绪内涵,这个过程可能涉及命题系统的翻译。相比之下,音乐则能在音响播出的一瞬间就把情绪表达得淋漓尽致。

综合实验1与实验2的结果,我们可以说,无论音乐是否带有歌词,听者都能加工音乐传达的情绪信息,但歌词影响了听者加工音乐情绪的时间进程,表现为听者对带有歌词音乐情绪的加工滞后于无歌词音乐。

文献来源:张伟霞, 王莞琪, 周临舒, 蒋存梅. (2018). 歌词对音乐情绪加工的影响:行为与ERP的研究. 心理学报, 50(12), 1346-1355.

文:心理学报

更多内容请关注家书Familysbook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