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文化】来淄博,感受不一样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氛围!

【淄博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官微,你值得关注】

鹧鸪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鹧鸪戏起源于清乾隆年间的临淄,到现在已传承了七代二百五十多年,是由模仿鹧鸪鸟的叫声而创新表演的剧种,音乐伴奏以打击乐为主,拥有自己独特的乐器鹧鸪胡,唱腔与念白取材于临淄区方言,有匀板、爆娃娃、亲家斗调、悲、刨等十五个曲牌,是全国唯一由村保存下来的完整剧种。

代表作有《胭脂》、《龙宝寺》、《采茶案》、《南北京》、《粉红江》、五本连台本戏《五凤岭》、十本连台本戏《太公传》等。

在临淄上河村流传着“三天不吃饭,也要看上河那个《胭脂盼》”、“鹧鸪戏一开唱,糊饼子贴了门框上”等俗语。如今,鹧鸪戏已历经9代,村里的大人小孩几乎人人都能唱,人人都喜欢鹧鸪戏。

阁子里芯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阁子里芯子据传起源于明代,已有500余年的历史,最初的创始人为王从让。 

阁子里芯子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主要是利用铁质支架把装扮成各种戏剧人物的儿童表演者稳定在高竿或其他造型之上,演绎各种故事。远远望去,人物悬空,非常玄妙、奇特、惊险。因铁支架如灯芯在内支撑,故称为“芯子”,一般一个芯子表现一个剧情或寓意。临淄区南王镇阁子里芯子因造型精美奇特、险中带趣而名闻遐迩。

打铁花

“打铁花”是淄博地区独特而古朴的民间娱乐活动,据说起源于元朝,那时,这里的冶铁业特别昌盛,铁水熔化之后,金星四溅,这触发了人们的创作灵感,于是一项神奇而又壮观的“打铁花”便产生出来了。

罕见民俗,风情无限,

临淄这片神奇的热土,

蕴含了丰富的文化,

快和家人朋友一起来探寻吧~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