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可以说,室颤时患者一只脚已经踏进“鬼门关”了,必须紧急采取电除颤进行急救。这是一种植入皮下的除颤器,对于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高危人群,ICD就像一个随身的警卫,一旦发病,可以自动识别放电,挽救患者于死亡边缘。

78岁的李奶奶,体重44kg,10多年前接受了二尖瓣置换术,前几天又因“心功能不全”反复多次入住我院。心超提示其心功能非常差:左房左室增大,射血分数28%(反应心功能的指标,正常都有50%以上),伴有重度肺动脉高压伴重度三尖瓣反流。

入院后,患者反复出现了晕厥、抽搐,心电图也提示其反复室性早搏导致的室颤。经积极的药物治疗,其仍反复发作,以至于一天之内医务人员对其采取了7次电除颤

据了解,室颤是心室颤动的简称,虽然都是颤动,但由于颤动的部位不一样,后果也大相径庭。室颤时心室失去正常的收缩节律而颤动或蠕动,完全丧失收缩射血功能,属于心脏骤停的一种情况,是急危重症,可以导致心源性猝死。如不进行抢救,患者即死亡。可以说,室颤时患者一只脚已经踏进“鬼门关”了,必须紧急采取电除颤进行急救。

视频:难得一见的室颤

针对李奶奶的病情,选择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应该是不错的治疗神器。这是一种植入皮下的除颤器,对于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高危人群,ICD就像一个随身的警卫,一旦发病,可以自动识别放电,挽救患者于死亡边缘。

考虑到患者心功能差,为了保护心功能,心内科副主任陈震博士向其推荐了双腔ICD“平时通过心房起搏提高心率,减少恶性的室性早搏,保护心功能,减少耗电;危险时,可通过ICD放电挽留生命。”

虽然双腔ICD是理想的治疗方案,但李奶奶身体状况却很特殊,这就给安装ICD带来了困难

1.虽然年龄不算很大,但她体重很轻,只有44公斤,皮下组织很薄,稍有不当,就可能引起切口感染甚至切口不愈合;

2.患者心功能差术中有可能出现各种意外;

3.其心衰静脉压力大,也很容易导致切口出血,增加感染风险;

4.其曾经有心脏瓣膜置换术史,心肌组织中疤痕组织多,起搏电极难以固定,容易导致各种并发症;

5.最特殊的是其左胸第一肋骨曾经被切除,还有严重的脊柱畸形,导致心脏转位和结构异常。由于手术是在X线透视下操作的,这些变异会影响对心脏内部结构位置的判断,也会增加手术的风险和电极脱位的风险。

为顺利完成手术,陈震博士为首的手术团队进行了精密计划,制定了完备的应急处置方案,力争做到万无一失。所幸的是,患者都闯过了这些手术难关,切口愈合很好,10天后出院时心功能已得到了很大改善,已能下床自主活动。

目前,我院已常规独立开展各种起搏器、心脏再同步治疗(CRT)、ICD的植入。对于各种高龄、存在各种合并症患者的起搏器植入也有丰富的经验。近一月来,已有3例脊柱畸形患者在我院接受了各种起搏器的植入,提示着我院的植入水平达到了新高度。

据我院收治患者的资料显示,泰兴地区因为恶性心律失常猝死的患者中,最年轻的年仅16岁,这为所有人敲响了健康警钟。专家提醒,针对那些已经被确认为室颤的情况,只要具备进行除颤的条件就应该立即进行电除颤;但如果附近没有除颤器,那么就应该立即呼救并马上开始心肺复苏以延长室颤的时间,为除颤和急救人员到来争取时间。

作者:心内科 殷莎

编辑:张伦 dovebear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