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鉴于她家的困难情况,村里给她家申请了低保,后来又将其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条件虽然得到了改善,却并未改变他们勤俭的生活方式,胡火妹时常教导两个孙辈:“虽然我们的生活条件好了,但是不能把根丢了,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忘记了贫穷。每次想到这里,她内心都很感动,一有帮扶干部来,她都带着家里人远远地站在门口迎接,她以她自己的方式向自己的家人传递做人要自食其力,吃水不忘挖井人,饮水当思源。

家是根,永远是人们心中的归宿,如同一件大衣,不会自己提高温度,但却帮助身体保温。与家人的相处,总会融进许多宽容和理解,通过时间给与我们更多的生命体验。在我们身边,就有一个这样的家庭。

提起东阳镇马源村的胡火妹,认识她的人都会流露出敬佩的眼神。她的家庭历经沧桑,可谓多灾多难,丈夫逝去十几年,自己是残疾人,儿子头脑不太灵活,从小是她一个人拉扯长大。儿子结婚后,娶的媳妇结果发现是一名精神病患者,从此一个孙儿一个孙女一个儿媳的这三个人的生活基本上都压在她一个人肩上。面对这样的生活局面,胡火妹并没有被压跨,她都能挺起身子勇敢面对。

她们一家五口人每天都只吃一个菜,菜里的肉她从不自己吃半点,都是留给自己的两个孙子吃。鉴于她家的困难情况,村里给她家申请了低保,后来又将其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条件虽然得到了改善,却并未改变他们勤俭的生活方式,胡火妹时常教导两个孙辈:“虽然我们的生活条件好了,但是不能把根丢了,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忘记了贫穷。”对于家里面的每样东西,只要还能使用,她从来不轻易地丢弃,生怕哪一天可以用得上,亦或是问问其他人需不需要。作为低保户,用电有着10度电的免费额度,她也要把10度电用到最大化,平时做到人走灯灭,随手关灯,在她的带动下,这一勤俭节约的意识已深入到每一个家庭成员之中,并成为全家人的生活习惯。 

将近70岁的她,除了平时照顾儿媳妇的饮食起居,还要接送两个孙辈上下学,一直以来,她没喊过苦说过累。胡火妹很了解自家的情况,要想改变,一个是勤劳,另一个是教育。因此她全力支持儿子去外面做事,自己则在家为孩子料理家务让两个孙辈一心学习。这些都是平凡的小事,就像催化剂一样,使她们家庭中很少出现矛盾,遇事都能相互理解和体谅,过节老人忙起来时,小孩们就搭个手,一起为自己的家庭做力所能及之事,不让前来慰问的干部帮忙,尽管力量绵薄,却也展现出一份刚强。

当了贫困户之后,帮扶的干部送的慰问品、慰问金,她都一概不接受,她说她们一家有手有脚,可以自食其力。甚至有一次,她存折上的收到了一笔钱,她还想着是不是银行打错了款急着去银行问个明白,等明白是政府扶贫政策还坚持要退给村里。胡火妹类似行为举动还有很多,连来督查的上级也知道马源村有这么一位贫困户。后来,在各项扶贫政策的推动下,她们家做了坡顶,帮扶干部给她儿子介绍了工作,还有企业家亲自找上门表示要结对帮扶。每次想到这里,她内心都很感动,一有帮扶干部来,她都带着家里人远远地站在门口迎接,她以她自己的方式向自己的家人传递做人要自食其力,吃水不忘挖井人,饮水当思源。随着家里生活条件的改善,胡火妹一家脱贫的信心也越来越强了。

几十个春夏秋冬,胡火妹一家始终风雨同舟,一同克服了生活中的种种困难,她用自己的真诚、善良换来了大家对她们的尊重,唤醒了人们心中的善念。她向我们展示了好的家风不关贫与富,只要心存善念,心中有爱,便能淡然处世,富足于胸。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