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常在后台听到恋人之间该不该AA的问题,这让我想起《奇葩说》一些关于爱情的辩题:

相亲要不要AA制?

爱上好朋友的恋人要不要追?

分手后还能不能做朋友?

结婚在不在乎门当户对?

......

关于这些答案,从来都无关对错。

我们更想知道持不同意见的人是怎么为自己辩论的。

就好像对于后台读者的问题,该不该AA其实就是该不该把自己的金钱拿出来共享。

这个问题因人而异,但每一个答案都有它的道理。

而我觉得两个人在一起最该共享的不是金钱,而是两个人接收的信息,获得的知识,这样哪怕两人存在不同的看法也能做到互相理解。

人与人之间之所以互不理解往往是因为信息不对称。

如果我能感知你大脑的信息,我便能理解你的感受。

❝ཻ͋≀ˍ ̗❝ཻ͋˶ 来自白日做梦 00:00 03:05

不知道有多少人和我一样,想在恋人大脑装一个知识芯片共享一些信息,并非操控对方,只是了解对方,这样会为我们省掉很多“麻烦”。

因为男女的差异我们总会有不在同一个频道的情况,为了调整这个频道我们需要做很多努力,甚至还不讨好。

假如在他生日之前,我能够看到他大脑接触过的所有信息去捕捉最能打动他的,那这份礼物一定是最精准也最有价值的,而不是明明花了心思还是没让对方高兴。

以前他在送我口红之前都要去问我身边的好姐妹们,关于我的肤色适合哪个色号,以及我偏爱哪个牌子,但偶尔还是会送错色号。

如果我们能共享关于彼此喜好的所有信息那该多好。

你不需要同我一起热爱,但你要在我欢呼的时候知道我为何而雀跃。

关于知识芯片的想法,其实来源于“门当户对”,现在的门当户对不仅仅是物质上,更多的还是精神上的匹配度。

假如恋人之间知识共享,找灵魂伴侣就会变成一件简单很多的事情了。

因为这样就真的做到了绝对平等了。

精神平等的本质其实就是知识平等。

如果大家知识层次不在一条水平线上,“知识少读书少”的人在两性关系中常常处于弱势的地位。

有很多一夜暴富的例子,但是一个人突然有知识了有见地了的例子几乎没有,因为这需要很长很长时间的沉淀。

我们说的教育背景很重要,是因为知识投入的成本很大。

九年义务教育让我们都在同一起跑线上,但是总有博士生,研究生,本科生,大专生等等,当不同“学历”的人坐在一起聊天时,特别容易产生“知识不平等”,学历越高,知识越多,但未必见地越深。

没见识的人并非不聪明,只是没见识而已。

但是聪明的人一定很有见识。

那些没机会接收到更多知识的人很亏,这个世界上也会因此少很多聪明人。

如果这个世界真的有共享知识的芯片,那会是怎样呢?

恰巧最新一期的《奇葩说》有提到这个问题。

其实我已经追了好久的《奇葩说》了,我喜欢的不是辩题的本身,而是辩论的整个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选手们就好像生产了知识芯片,不断地植入我的大脑中,但是我却能保留自己的意志去筛选。

他们没有要求我必须相信什么,就好像最后胜负的决定权在观众的手里一样,他们只是在努力表达而已。

在这个辩题正式辩论之前,我自己也有想要表达的点,听完陈铭的辩论之后,我发现自己的想法和他一致。

但是他表达的方式真的太厉害了。就好像他说的,信息共享,知识共享,智慧共享的本质是不一样的。我们允许每个人身上有不同的智慧,但是渴望得到同等的知识水平。

因为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是被“无知”杀死的。

他用不同词语的定义去区分避免辩题进入误区,不让对方有奇袭的余地,最后升华。除了用语言表达,他的表情神态也会让我忍不住跟着他的思维走,他真的是用心在辩论。

除了陈铭的辩论让我印象深刻之外,打动我的还有蔡康永和薛兆丰的“下海之战”。

我喜欢蔡康永的感性温柔,也喜欢薛兆丰的理性取闹。

前两期被薛教授圈粉了,觉得正经人胡闹起来的可爱气质让我喜欢到不行。

但是在这个辩题中,薛兆丰是反方,他认为这种知识共享换来的平等就和互联网制造的平等垃圾一样植入人的大脑,是多余的,消耗人精力去筛选的。

蔡康永说这种想法很可怕,薛的想法代表着好多年前反对互联网的人。可是互联网给人类带来的进步每个人都实实在在地成为受益者。

我们不能因为进步所带来的些许瑕疵就否定它本身的积极意义。

人类需要进步,共享本身就是一种催化剂。

越是知识的受益者,越应该感知知识对时代进步的贡献。

这可能就是我很喜欢《奇葩说》的理由,它太包容了,包容不一样的观点,也包容不一样的人。

现在《奇葩说》已经五季了,变的是新老奇葩、辩题、舞美,不变的是观众和节目共同的成长。

我好奇的不是辩题最终哪一方胜利了,而是在辩论这个过程中我们理解了更多的想法,我们知道了这个世界的多元化而选择更加理性更加慈悲地和这个世界相处。

它教会我和自己世界之外的想法握手言和。

-END-

作者:大熊

微博:白日做梦的大熊熊

音乐:Seventy-seven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