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

每 I 晚 I 八 I 点 I 与 I 您

相 I 约 I 家 I 在 I 黄 I 岛 

至善至美“三达德” 来自家在黄岛 00:00 10:12

点击上方 绿标 收听音频 

近日捧读《论语》,对“仁知勇”三达德品味不止,颇有深山得玉之感。

《子罕》篇“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宪问》篇“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两篇中均言三达德,只是次序有所变化,可见圣人修养也是“摸着石头过河”,由知仁勇到仁知勇,境界却是递进了一个大阶。孔子的神圣之处,就在于创立了以仁为中心的儒家学说。

在长期的儒文化演变中,仁为五常之首。由仁因应诸行为,义礼信先后上位,知(古通智,以下写为智)被挤到了第四位,而勇被挤出了前五,足以说明儒文化的与时俱进属性。

当然,孔子修养的提升,离不开适周问礼。孔子曾四次拜见老子,前三次分别是17岁、34岁、53岁,最后一次已无从查考,孔子自言受益匪浅,但仍未脱离入世法。

孔子一生钟情于礼,而老子出世法认为:失道后求德,失德后求仁,失仁后求义,失义后求礼,而礼无助于忠信,反易乱本。可见,孔子既借鉴了老子思想,又有别于老子出世法。

智者,心通世间万物运行规律,不为世象惶惑;仁者,心怀仁厚宽和包容品德,不为穷困忧虑;勇者,心有信仰而能行为坚定,不为困难所阻。不论是仁心力行,还是智性守心,都离不开勇气的支撑。

在“三达德”中,“仁”当为根本,是“君子”修身力达的最核心素养;而从孔夫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和“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所论中,可见“智”与“勇”,皆源于“仁”之德性而起着协同助力作用的实现手段。  

孔夫子崇信“德为教本”,且注重践行,以培育具有仁德之心的“君子”作为终极目标,旨在实现至善至美的理想人格。

由此,其所提倡的一切道德规范和践行原则,都是这种理想人格的具体体现,也告诫世人要立志、为学、蓄养、力行且知耻有度。这些,我们无论是从仁义礼智信“五常”、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上面,还是在礼义廉耻“四维”与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里边,都可见一斑。

然而,“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人们要行圣贤之道、扬君子之风,最为根本的,终究离不开修身进德,仁智勇兼备,将仁爱“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其践行,亦需一以贯之又不改其乐,正所谓“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不论是“一马平川”,还是沟壑扑面,只有风雨无阻,我们才有可能在最后见到那道美丽的彩虹。

在我看来,这一道彩虹,即为“三达德”之“至善至美”。且不说诸多经典对于“善美”各有所重的解读,单就“大学之道”中的弘光明德、弃旧图新和至高境界解读,就足以说明“自我”是与自然、社会融为一体的道法准则。而这种通过自我修身营造出的“和谐”,就是至善至美,也是“君子”的信守。

记得《中庸》中不仅引用了孔夫子“仁智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之论,也有“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的句子,由浅入深地言明了“好学”、“力行”和“知耻”接近于仁智勇“三达德”至高境界的道理,意在诠解惟有修身方可达此善美境界,因为——“善”者未必就能“得智”,须好学获知;遇事如能竭力为之,便是向“仁”而行;而人有了羞耻之心,才会见贤思齐、择善而从,并弃恶扬善,那么,如此有度的“有所为、有所不为”,就接近于“勇”了。

在这里,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君子”修身提能的实践标准和努力方向,更有为向达善美之境而“体用结合”的方法、路径。

由此,这仁智勇“三达德”,便可作为“君子”进德修善、追求卓越、力臻完美的至高境界。由此也告诉我们,世事万物,“惟德惟能,止于至善”。

文/于振邦

简介:家在黄岛作家联谊会会员。青岛市作家协会会员,大学英语教师,国家一级(高级)企业培训师,国学文化爱好者。撰写著作三部,正式出版两部,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主播/米思

简介:本名崔朝霞,上泉朗诵社的一员,她喜欢手捧书卷,用恬适的心情,愉悦自己,温润岁月。

本期参与编辑

主编:静   秋

排版:静   秋

校稿:王培仁

复审:刘培蕊

发布:裴   珊

“家在黄岛”主编

更多有趣的

请戳一戳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投稿须知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