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寡头化,募资国有化,项目头部化和创业屌丝化,是资本寒冬之下,投资界四个现象级的变化。

上海市创业投资行业协会副会长、麦腾股份联合创始人俞江虹曾创业五次,是典型连续创业者。

所谓的“资本寒冬”,似乎用“冰火两重天”来形容更确切。

据清科研究中心近日发布数据,2018年上半年中国创业投资市场投资热度不减,总投资额同比上升14.7%。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今年这些投资额是前几年募到的资金,事实上当下募资与退出情况均不理想。俞江虹作为上海市创业投资行业协会副会长在很多基金评审过程中看到,大概只有30%的基金配置愿意投早期,70%的基金配置目前都只选择投中后期。

“私募寡头化,募资国有化,项目头部化和创业屌丝化,是资本寒冬之下,投资界四个现象级的变化。”俞江虹说。

目前大多数央企都有自己的基金,这样大体量的、国有性质的基金包括一些品牌基金几乎都是抱团投头部项目。而且,头部项目一般都有三个以上的寡头基金支持,这些寡头基金希望能联合更多资源、开拓更多的领域,但实际上是三个和尚没水吃的结局也未必不可。另外,创业项目趋年轻化,个人品牌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表现在对连续创业者的青睐。

“在资本寒冬时,从融资角度看,越往前期越差,越往后期越暖。”俞江虹介绍,从宏观层面的严监管和税收政策的影响来理解目前的资本寒冬现象,我们会看到机构募资难,创业者融资更难了。特别是2010年中国较早一波的投资经过七八年的存续等待期,到了退出收获的时刻却赶上了这一轮受二级市场催化的资本寒冬。

资本退出困难,基金再募资就随之变得更加困难。对于GP管理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了,募资难度高,投资也更谨慎、更稳健。这是一个简单的逻辑循环。在退出困难的情况下,投资人心态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投资都向后段走,不求有进,只要比一般理财高一点就好。

风险偏好明显降低,这是目前投资人的典型心态。国外基金的存续期一般是11~12年,而前几年国内存续期的标配是2+3或3+2,甚至还有3年的。如此急功近利,愿意做时间的合伙人更是奢谈。

早在1997年,俞江虹就创立了华网信息技术,是中国最早涉足互联网技术的公司之一,可以说是互联网领域的骨灰级人物了。20多年来,俞江虹曾创业五次,是典型连续创业者。

俞江虹说自己的投资逻辑是早期项目主要看人、合伙人团队,而模式是动态的,要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调整。投资的逻辑要注重其四个价值,即“发现价值、匹配价值、提升价值和实现价值”。目前我们重点关注大消费、文创、教育、AI智能制造等产业领域。“作为投资人,除了钱,还要考虑能为创业者带来哪些其他资源,还有哪些行业资本可以后续接力,也就是匹配价值,对被投项目赋能。会投的是徒弟,会退的是师傅。以退定投。”

不论大环境怎么样,真正优秀的投资人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辨与判断。“中国投资者的成熟需要一个在市场中历练的过程。”除了麦腾股份联合创始人、麦腾系、AB Capital等基金的创始合伙人及投委会成员,俞江虹也是个人天使投资人。

之所以强调“个人”,俞江虹介绍,在国外天使投资主要还是以个人为主,尽管近年有机构化的现象。之所以称为“天使”,就是因为天使投资对投资存续期要求较低,自己的钱,量力而行。这样对早期创业者的压力也较小。而最近几年在国内,天使投资多以机构为主,投资回报期限就变得很迫切,这多少有些违背天使投资的初衷,越早期的投资,退出时间一般会越长。

特别是在目前资本市场环境不太好的情况下,“不投也是一种投资策略,是一种对时机Timing的判断。如果是迫于退出时间压力去盲目投资,投后又急于退出,这样很不利于创业项目的发展,也不可能有很好的投资回报。同时也希望给予投资人成长和成熟的时间。” 俞江虹表示,如在前期DD调研过程中有犹豫的项目一定不要投。这也符合著名的墨菲定律。

未来,在国资逐步放开的背景下,特别是随着科创板退出通道的拓宽,相信资本市场会很快趋暖。真正有底蕴的、有思辨能力的投资人,越是当别人恐惧的时候越是要贪婪。

“现在能存活下来的模式创新项目基本靠的是融资的能力和自圆其说的能力。在资本寒冬里那些没有成功先例可循的小创业项目最寒冷。可是改变世界的往往就是这些短期在现实财务上看不出特别价值的小企业。” 俞江虹如是说。

福布斯中国撰稿人,等你来加入

热门文章

福布斯发布中国400富豪榜,见证富豪的动荡

福布斯发布2018年收入最高的过世名人榜,有的人死了还在赚钱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