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溪,原名桂溪。宋淳熙二年,朱熹与项牧(桂溪九世祖)是同榜进士,朱熹应邀到桂溪岑山书院讲学,题写了“莫道溪流小,深源更可寻”的诗句,桂溪由此更名为小溪,沿用至今。

小溪村位于歙县上水南,距黄山市区15公里。据说,该村的祖先都是项羽的后代,项羽失败后,族人为躲灭族之灾,四处逃窜,躲进偏僻的深山藏匿。小溪村因文名世,且人才辈出,历史上就有“四世一品”、“父子进士”等名人典故载入史册。明清两代,又有项梦发、项镛等十五人考中进士。解放后跻身全国各大学的学子数不胜数。其中较为突出的有项桂忠、项延栋、项素岳等。这里人文景观同样丰富,文人墨客所称的“桂溪十八景”就集于此地,也有文章称,小溪有十二景。到底是十八景,还是十二景,在这里不作探究,亦或者如黄山36大峰、36小峰,仅言其多,皆为虚数。村内的许多古迹大多湮没在历史长河中,目前保留较好的有古牌坊、古塔、古亭、古民居、古寺。

小溪全景 老樟树摄

到过徽州的人,几乎无一例外会为随处可见的古牌坊所震撼,每座牌坊都承载着一段历史,述说着一个故事,小溪村也不例外。汽车行驶到村口,即见一座牌坊矗立在路旁,显得古朴而沧桑,虽经几百年的风吹雨打,但精致的石雕依然绽放着夺目的光芒。该牌坊建于康熙四十二(1703),额书“宝婺中天”、“俊节伦首”八个大字。系中门二十三世项德辅之子项志发在京城为官,其父早年去世,念其母吴氏在家含辛茹苦独自抚养自己,心存感恩之情,请旨为表其母贞节而请旌表树牌坊。我站在牌坊前,仔细凝视着一块块石雕、恍惚间时光交错,仿佛看到了在村口长久伫立的徽州女人,或无奈、或欣喜等待着儿子的归来。由于该牌坊长期暴露于野外,石材的风化剥蚀日趋严重,有一块横梁石材已经脱落,迫切需要保护和修缮。

过牌坊继续前行三十余米,眼前豁然开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青山环绕、溪水穿流、粉墙黛瓦,世外桃源般的小溪村始展芳容:左侧的山坡上有一座四层古塔,称“小溪塔”,建于明嘉靖年间,四层八面,高20米。塔身藤蔓环绕,塔顶可见古树两株,青翠盎然。四层之塔在现存古塔中并不多见,不知是村庄风水设计需要,还是建塔资金有限,亦或是技术条件限制,具体原因不得而之。本想登塔眺望,可惜入口的通道已经封闭。据项书记介绍,早年登塔通道是开放的,由于村庄常有小孩在此嬉戏玩耍,为安全起见,将入口封闭。

与古塔隔路相望的便是“桂溪亭”,此亭建于明永乐年间,嘉庆元年(1796)项士瀛捐资重建。该亭飞檐雕榭,古色古香,额书“桂溪”二字,系项氏二十五武德将军项兆所题。通村大路从亭中而过,可为行人躲阴、避雨、歇息。

穿过村口的古亭,顺着溪流方向进入村中,一栋栋粉墙黛瓦的古民居临河而建,层层叠叠、错落有致。走过小桥映入眼帘的是“毓秀亭”,原亭毁于天顺年间洪水,现亭由宪公曾孙文涛出资修建,前后皆有碑记。门楼上有清康熙时徽州知府题字“毓秀”匾额。亭下长凳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一个休憩场所。在这里,大家可以聊家常、品时事,增进邻里之间的感情。

小溪塔 老樟树摄

随后,在项书记的带领下,我们漫步于绵长幽深的古巷,斑驳的老墙、油亮的青石板、雨淅淅沥沥,让人不禁想起戴望舒的《雨巷》, 任时光在深巷里静静流淌。

在古宅视野可及之处,青砖灰瓦、翘角飞檐,由于部分古宅无人居住,外墙布满了青苔,一幢幢老宅显示出一种独特的岁月年轮。项书记说既然来了,有必要去看看那幢已经倒塌了大半的老屋。来到正屋,所见之处满目苍夷,屋顶、屋梁、瓦片大片倒塌,屋柱、屋檐多数腐烂,原本粗壮的横梁、精细的木雕也在风雨中飘摇,实在令人惋惜。

继续前行来到小溪村尾的一个山坡下,成片的菊花正在怒放, 黄的、白的鲜艳夺目、花香沁鼻,花农正忙着采摘,大家也忍不住上前体验一把。

穿过菊花园,一座红墙黑瓦的古寺掩映在竹林深处,这就是丛林寺。明初,歙县有十大丛林,桂溪为第十丛林所在,故得名丛林寺。该寺在兴盛时,有文殊院、大雄宝殿、普贤行宫、晨钟楼等,现仅存大雄宝殿了。步入大殿,殿内中间四柱上架横枋,枋上用12座斗拱托起藻井,天花板上彩绘云龙图案。大佛壁后有观世音塑像,大殿两厢墙壁上有二十四幅观音图,皆出自明末宫廷画师休宁人丁云鹏之手。由于墙面磨损严重,画面已模糊不清,但是从残存的墨迹中,还是能感受到画作的灵动婉约。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