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们常会感慨,宝宝到了2岁就没有那么可爱了,开始变得执拗、叛逆,简直一个折磨人的小魔鬼。

事实上这只是我们作为家长的一面之词,从孩子的角度来说可能并不是这样。

在孩子看来,真正执拗,不可理喻的人是我们,是我们站在他们的对立面,阻止他探索世界,阻止他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而他们只是奋起反抗,向世界宣告他们是一个人,仅此而已。

美国幼儿心理健康和发展精神卫生治疗领域创始人之一,著名儿童精神分析专家——塞尔玛·弗雷伯格说:“违拗期”这个词的问题就在于它歪曲了儿童发展的全貌。儿童在出生后第二年的主要特征并非违拗,而是努力成为一个人,并建立与世界的永久联结。

父母养育孩子就是一个逐渐放手的过程,换句话说,孩子的成长就是逐渐摆脱对父母的依赖,逐渐远去的过程,这个过程从孩子学爬、走,就已经开始了。

这时候孩子对母亲依旧充满了依赖,但他们也逐渐意识到自己独立于母亲之外的一个人,所以他们努力地想要成为一个“人”。

他们会在自己翻箱倒柜探索世界时,被母亲打断,而认为自己受到了冒犯。

他们会在自己说话,但是父母不理解时,感到委屈,对父母耍小脾气。

他们会在父母要求“宝宝该睡觉了”时,大声喊“不”,行使自己的权利。

这并不是孩子叛逆,而是孩子在成长!

如果父母知道了这一点,想必会对孩子有更多点的耐心与宽容。以一种慈爱,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孩子的“违拗”也就没那么生气了,甚至会觉得孩子更可爱了。

当然,除了父母放平心态,对孩子多点耐性是不够,我们还需要做得更多,比如下面两点:

1、帮助孩子准确表达

当孩子发现语言的奥秘后,会强烈地希望能够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能够用语言和成人交流。2岁时宝宝会迎来一个语言爆发期,但这个阶段无论是孩子的语言能力,还是词汇含量都比较弱,常常难以完全让成人了解自己的想法。

如果我们很费力的和别人说话,但别人却听不懂,会怎样呢?挫败,不安,生气,然后可能会大发脾气,孩子自然也是如此。

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一方面我们要注意观察,了解孩子;另一方面多教给孩子一些词汇,孩子掌握的词汇越多,就越能够准确表达自己想法,那这种因为“语言不通”的矛盾自然就解决了。

2、给孩子做选择题,而非判断题

孩子为什么老说“不”?

“我们出去玩好吗?”“不!”

“我们去洗澡好吗?”“不!”

其实有时候孩子并不是真的反对,而是孩子认为我为什么一定要听你的,我也应该有选择的权利。

因此在这个阶段家长们要求孩子做某事时,应该尽量避免命令和直接询问“……好吗”?可以给孩子一个选择的机会,比如问孩子“你是先洗澡还是先刷牙?”“你打算穿红颜色的鞋子出门还是穿蓝颜色的鞋子出门?”或者“你是打算现在睡觉还5分钟后睡觉?”让孩子有选择的机会,让他感觉到这个决策是自己做的。

不要再觉得2岁的孩子是个叛逆的定时炸弹了,他只是在成长而已,我们要做的不是打压,而是引导~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