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近期,银保监会让各地银保监局排查摸底消费金融公司等在内的机构所存在的共债风险,并要求对当前共债风险程度进行预估。

此外,监管还要求各家消费金融机构上报共债风险对其资产质量产生的影响及发展趋势,分析共债风险产生的原因,在共债风险管理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难,以及进一步对加强对共债风险管理的政策建议等。

共债,又称多头借贷,指的是借款人在多个平台同时存在债务的现象。

共债是否导致债务危机,需要数据判断借款群体的负债收入比。目前,消费金融市场处于分治状态,银行、消费金融公司、小贷公司、信托、融资租赁、保理和无牌照放贷机构之间的数据并不共享。监管缺乏对消费金融借款人覆盖足够广的数据平台,因此无法拥有上帝视角来监控借款群体的共债情况,这是银保监会需要各家公司上报共债数据的根本原因。

2019年4月12日,央行发布一季度的金融统计数据。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住户部门贷款增加1.81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4292亿元,创历史新高;中长期贷款增加1.38万亿元。

天风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廖志明认为,目前银行在做零售转型,个贷投放是银行的一个重点,因此渗透率在上升,越来越多的个人在做消费贷的贷款,银行覆盖面也上去了。一些中小银行与第三方互联网公司合作,大幅提升消费贷渗透率。

在政府债和企业债违约不断的情况下,个人消费贷成为各大银行业金融机构所热捧的对象。在这种利益驱使下,第一消费金融认为,银保监会最终拿到的共债数据会失真:

一方面,地方银保监局和银行业金融机构如消费金融公司,在缺乏对市场全覆盖的数据支持下,探索市场共债跟银保监会一样可能会盲人摸象,无力看到全局;

另一方面,地方银保监局和各大银行业金融机构未必愿意如实反馈真实情况,因为担忧引起强监管,导致地方的就业、税收和企业的扩张、营收受损。

比如,兴业消费金融此前发布ABS时,该ABS披露的借款人的加权收入债务比6.87,其中的收入指的是借款人的所有收入,而债务仅仅指的是借款人在兴业消费金融一个平台的债务。

由于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的整体市场份额非常小,第一消费金融建议银保监局与其花时间让各地银保监局收集消费金融公司的数据,还不如成立团队去调研以下用户和数据较多的平台:消费金融行业一梯队平台蚂蚁金服的借呗、花呗;二梯队平台微众银行微粒贷,三梯队平台如捷信、招联、众安、马上;四梯队平台如百信、拍拍贷、乐信、趣店、新网、中银消费金融、51信用卡。

此外,第一消费金融也希望银保监会不要受一些经常夸大不实的媒体误导。比如,第一消费金融曾经同时在用借呗、花呗、白条、招行信用卡、微众银行,借款平台达到5个,后来还加上浦发信用卡,但是负债占总资产的比例从未超过10%,所以银保监会不必太紧张。这就像曾经的国人老老实实,从前车马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现在出轨多,同时多线作战的多,离婚率也高,但也没见群体性崩溃不是?!

还是银保监会2018年8月18日晚间发布的《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信贷工作 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的通知》里面说的那句话悦耳动听——

“积极发展消费金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