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讲者:徐敏

  

  朋友们,你可见过苔花?

  我相信,你可能从来没有注意过它。

  因为它居于角落,因为它微如芥子,

  因为——在严格意义上

  它甚至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花。

  但是,我却爱它,赞它。

  它虽不是花,却永远保持着一番昂扬绿意!

  它虽不显眼,却静候角落,

  绽放着自己的美丽芳华!

  多么熟悉的感觉呀!

  这不正像极了保障中心

  那群平凡而又可爱的党员吗?

  

  你去守护一方碧海

  我来保障后方家园

  今年7月,台风“安比”直击东海海域,这是时隔29年正面袭击上海的强热带风暴。保障中心立即召开防台动员大会。刘新民主任语重心长地说:“这里是全局应急抗台、实施救助的大脑和中枢,一定要举全中心之力确保机关大楼万无一失!”

  当夜,“安比”像一只挣脱出笼的猛虎,横行肆掠。狂风裹卷着暴雨一次又一次地对局机关大院“狂轰乱炸”。

  “车库积水倒灌了!”“楼顶排水口堵塞积水了!”“网络系统发生故障了!”“院里的树枝断了,横在路中央,车辆无法进出!” 一声声告急不断地从电话里传出,这些隐患不解除,将直接影响到全局工作。

  

  危急时刻,总能看见英勇的身影;非常时期,方能体现非凡的担当。

  在党总支的组织下,中心的党员同志们站了出来。漆黑的夜幕中、滂沱的暴雨中,他们忙碌而有序的身影出现在局机关大院的角角落落。负责车库排水的王伟和姜冏,扛来大量防汛沙袋挡住车库出入口,十袋、二十袋、五十袋,终于,沙袋垒到了足够的高度。而此时,他们却不顾浑身湿透、体力透支,立刻又投身其他的抢险工作。王胜强和蒋明辉负责疏通楼顶的排水渠,高空的风力更大,前进一步都十分困难。他们蹚水而行,步履蹒跚,一次次俯身趴在水中,终于清除了排水渠中的残枝败叶。信息科的全体职工会同服务商彻夜奋战,在早晨7点前终于恢复了局内外网的畅通……

  

  在台风侵袭的每个日夜,保障中心的党员们虽未走上前线,于狂风巨浪中拯救生命、挽救财产,但却身处后方,情系前线、心想全局。“你去守护一方碧海,我来保障后方家园”就是这样一句简简单单的话语,却是保障人对救助事业的一份庄严承诺。

  

  在深蓝留下我们的足迹

  让我们再将视角切换到茫茫的印度洋上。

  颠伏摇晃的船体,逼仄闷热的船舱,执行马航MH370客机搜寻任务的美国小伙子尼克正接受紧急缝合手术。他右侧大腿裂开一道5、6cm长的伤口,皮肉翻卷,狰狞可怕,已经露出里面淡黄色的脂肪层。给他施行手术的是保障中心入党积极分子——陈沉医生。

  

  陈沉作为医疗保障力量第一次出征远洋,一来就遇到了险情。若是在陆地上,这样的手术并不难,但这里所处的印度洋是热带风暴的中心,尤其是在颠簸剧烈的救助船上做手术,对陈沉来说是第一次,对伤者来说也是第一次,对整条船来说更是第一次,大家都绷紧了神经。舱外风急浪高,舱内却出奇地安静,空气也似乎凝结了。

  细密的汗珠顺着陈沉的额头流到鼻尖上,三副紧张的拿着纱布不停地替他擦拭。

  “我不能紧张,我是这里唯一的医生,病人需要我!”看着尼克痛苦的表情,看着船员交集的神态,陈沉默默的在心里鼓励着自己。他的心情慢慢平复,持着针钳的双手也越来越稳健。消毒、麻药、缝合,手术一气呵成,尼克的伤口缝合了,陈沉在当天《航海日志》的重大事项栏里郑重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那天,一名年轻的入党积极分子用他的果敢和担当书写了东海救助人的风采,更把保障人敢于挑战、永不言败的精神留在了那片墨蓝的大海上。

  

  身处平凡 心求卓越

  “既然做了,就要做好!”这是维修组王胜强的口头禅。话语虽朴实,却透露出一腔坚定与执著。

  王胜强以前是一名船上的机工长,精通修理和机电,来到保障中心后,就一头深扎下去,把浑身使不完的劲都用在了和“故障”抬杠上。

  局大院水管管路发生了故障,1米8大高个的王胜强二话不说,顾不上井里又闷又脏,弯身一下子钻了进去。烈日炎炎的盛夏,井底夹杂着腐败气味的热浪熏得人近乎要窒息。他丝毫没有察觉到这些,在井下狭小的空间中伛偻着身子抢修着阀门。管道阀门早已锈死,一次、两次、三次……他紧咬牙关,用尽全力,手背上青筋暴起,可是阀门像被焊死在管道上蚊丝不动。才一刻功夫,他脚下的泥土就湿了一小片。

  “管道太低,一只手拧很难发力,”王胜强一边想着一边趴在潮湿的地上,左手撑在井壁,右手借助身体的重量猛地发力,螺母终于松动了,一圈、两圈……而此时,他已经在井底连续作业了5个多小时,就是凭着这一股子“犟”劲,他把局里“老大难”的问题给解决了……

  

  王胜强总是从事着最累最脏的活,但这些却从没改变他的一腔热忱和执著。近距离观察,你会发现胜强是一个极普通的人,不苟言笑,不善言语。如果追问他,为什么总是那么较真?他憨憨一笑,回答道:“既然做了,就要做好!”

  好一个“既然做了,就要做好!” 这正是保障人“身处平凡,心求卓越”的事业追求。"

  这样的场景还有很多很多:维修组连夜焊接高清视频线,保证了局救捞体制改革十五周年视频会顺利召开;后勤科姜囧利用周末维修宿舍空调,为单身职工解决了生活的后顾之忧;物资科代朝晖临时加班,退掉得来不易的节假日高铁票,自费乘飞机回乡;优秀党员王晶放下怀中才3岁大的女儿,完成领导临时交办的任务;李海宁同志做完手术不满1个月,就为筹备国际救捞论坛会议赴外地出差;编辑部新人努力学习新业务,通宵加班保质保量完成了领导交付的工作……身处其中,你会因为这些鲜活的温度和力量而常怀感动。

  

  历经挫折,初心不改;践行初心,使命必达。多少次修改设计,只为传播通讯多一丝便捷;多少次背起行囊,连夜赶赴救助码头,只为确保救助队伍的顺利出航;多少次精抠细节,问卷调查,只为给局大楼增添更多的温馨。虽不能亲临救助一线,但保障人的每一次付出、每一次精益求精,都是为了一线救助将士的早日凯旋,为了救助事业的蒸蒸日上。

  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所有党员同向发力、握指成拳,保障中心俨然成为一座富有战斗力的坚实堡垒。这些年,在保障中心党总支的带领下,我们积极贯彻落实局党组的决策部署和保障中心党总支工作要求,我们以创建精品支部工作为“强引擎”,使“微笑服务”和“廉政先锋”两个品牌建设提速。我们围绕争创目标,落实创建举措,亮职责、亮技术、亮身份、亮品牌,所有党员既“公转”又“自转”,人人争当排头兵,敢当先行者,党建工作与保障服务相融相促。

  

  一份责任、十份坚守、一生追求

  这些年,我们完成了全局专线开通,协助各救助船舶建设了船岸通讯,使信息互通的渠道更加畅通;我们不断完善内网办公系统,推进办公自动化,提高了管理和办事效率;我们每年为局大楼提供维修维保、应急排障、电脑终端检测维护两千多次,提供视频会议技术支持近百次;仅2017年,物资科每年就为救助船舶供应物资1200多批次,发放各类劳保用品近2000人次……可以说,小到职工每天享用的美味饭菜、窗明几净的办公环境,大到全局实时的视频会议、全局救助工作的顺利开展,无不有保障人的辛勤付出。救助保障中心正一步步走向保障专业化、服务标准化、管理规范化的更高层次、更高水平。

  

  清代诗人袁枚在小诗《苔》中这样描绘:“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苔,虽然在阳光不能照到的地方,不引人注目,更无人喝彩,但是它仍然那么执着的开放,勇敢自信地实现自我的价值,认真地显现自己最美的瞬间!救助保障中心的党员们就是一朵朵小小的“苔花”,他们播种在救助这片土壤上,虽“如米小”也依旧要昂扬地盛开,用别样的青春色彩,用深沉的坚持执著,诠释着救助的无疆大爱。

  

  初心不改 使命不渝

  

  今天,建设国际一流现代化专业救捞体系的新时代蓝图已经绘就,践行党和国家海上德政工程的新号角已然吹响。救助保障中心党总支将永葆“四个意识”,初心不改、使命不渝,坚定“大爱无私担当”的核心价值观,坚持“一专多能”的人才建设目标,践行为应急抢险救助服务的使命,让党旗在这里飞得更加鲜艳、飞得更加昂扬!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