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消息(记者 张明海)11月16日,记者从当日于成都市郫都区召开的“四川郫都自流灌区水旱轮作系统与川西林盘景观”申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咨询会上获悉,2019年郫都区将争取成功申请第五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林业科学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等高校、科研院所的遗产申报技术支持团队专家等参加的本次咨询会上,会议再次交流了相关农遗知识、交流农遗保护经验,就促进“四川郫都自流灌区水旱轮作系统与川西林盘景观”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展开深入探讨,同时就郫都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申报工作进行专家咨询。

郫都“农业申遗”底气很足

成都平原是中国西南部重要的粮食产区,农耕历史悠久,农作物品种丰富,探索出了以水旱轮作为代表的多样化耕作模式,孕育了灿烂的农耕文明。

而位于都江堰灌区的郫都区,是成都平原的典型代表。

农耕文化传承上的悠久性,郫都区具有比较优势。2700多年前的西周末年,望帝杜宇在郫都区建立了蜀国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首都杜鹃城。还教民农耕,更为关键的是,郫都农耕文明从古至今从未断过。“郫都区的稻田养鱼共生系统、水旱轮作系统以及所包含的物种、知识、技术、景观等在该区域使用时间至少在2000年。”杨万全介绍,1700多年前的《魏武四时食制》就有明确记载。

同时,早在2016年6月,原郫县县委县政府邀请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科学咨询小组主席、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中国项目办主任闵庆文研究员一行到访,对郫都区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发展、保护、利用与传承工作进行专题调研。

什么是农业文化遗产?

何谓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联合国粮农组织将其定义为:“农村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下所形成的独特的土地利用系统和农业景观,这种系统与景观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且可以满足当地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200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发起实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旨在建立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及其相关景观、生物多样性、知识和文化的保护体系,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与保护,使之成为传统农业系统可持续管理的基础。

据了解,截至目前,中国已有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哈尼稻作梯田系统、兴化垛田等我国有15个项目进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位居世界第一。同时,四川省已认定了5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而目前成都市还未认定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郫都区目前申报的项目将是成都市第一例。

“按照申报程序,要先申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成功后再进行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我们将充分吸取此次专家咨询会的意见,争取明年成功申报中国农业文化遗产。”郫都区农林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农业申遗”工作有序开展

2017年12月,成都市郫都区正式启动了中国农业文化遗产“四川郫都自流灌区水旱轮作系统与川西林盘景观”的发掘与保护项目。

郫都区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是郫都区为创建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区进行的一项有益探索,也是对成都市“西控”战略的具体践行。

据了解,郫都区已划定唐昌、德源等12个街道为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其中,唐元、三道堰等6个街道为遗产地核心区域,花园、友爱等4个街道为遗产地精华区域,郫筒、红光街道为拓展区域。目前已经完成遗产地14个村(社区)的基础数据调查及航拍工作。

郫都区农林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与此同时,郫都区加强农遗保护的工作已经取得积极进展。目前,在划定区域范围内开展苗木腾退,已引导沙西线、安唐路两侧及农业文化遗产核心区农民自愿腾退1400余亩苗木,替换种植水稻。

同时,积极打造大地景观,郫都区已在申遗核心区优选34个林盘院落重点保护,确定青杠树、三堰等5个村为稻鱼共生示范点位,面积达1000余亩,重现大田景观和川西林盘融合共生的大美精华灌区形态。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