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买私募后才发现 规模容量和扩张速度,对我们投资回报有影响

分享人:才是开始

来源:金斧子社区

不论私募公募,任何资产管理行业,都要时刻铭记一句话:规模是业绩的天敌。

这句话,只能对一半。

实实在在的反例就是2017年百亿私募平均收益27.90%。50亿以上私募机构中,知名大私募都是50%+;

但也对了一半,2018年第一季度这些私募平均-7%;

同样兴全基金去年是冠军,大红大紫的300亿一日之内募集完毕的兴全合宜,上市首日就跌停。

买私募前后,你都应该了解知道规模这事儿。

私募投资策略一般都有资金容纳度和研究的行业有限的问题,如果产品超过可以承受的规模,往往会以牺牲部分业绩为代价。

先说一个常识:当交易量超过市场总成交量的2%,会产生显著的冲击成本。(股价受影响)

沪深两市A股(共有3400+只股票),随着独角兽回归,股票市场也会扩容,但还是钱没有那么多。

一天的成交大概在5000亿元左右,如果市场低迷的话1000亿。对于A股,当交易量超过市场总成交量的2%,会产生显著的冲击成本。

按照正常5千亿/天成交,如果换手率2%来测算的话,一天可交易的资金规模是100亿,如果有一家大基金频繁交易超过自己的100亿就可能有冲击自己买卖股票的成本。(行情低迷的时候更容易造成问题)

这个就解释了为什么第一季度私募们的业绩“变脸”,1月上证指数十三连阳,逼空行情让韭菜迅速入场,各大私募公募疯狂募集规模迅速涨了一把,这入场超过平时申购量十倍的资金,不断接盘助涨股市,然后2月9号贸易战开始伴随美股下跌风险,这些本就狂热的资金夺路而逃。其中这类百亿的公募私募,规模那么大,很多仓位只能买大白马和深度价值选股,标的比较相近,雷同的个股更容易拥挤。这反反复复冲击的交易量超过了基金的交易量风控标准,冲击股价导致净值新低,却又继续触发止损,机构越砍仓越跌,越造成股价冲击……画面太美不敢看。

一句话,交易太拥挤了。短时间大涨大跌,对于规模几百亿的私募这类机构,很难一下子做好风控。当年股灾那会儿,大私募也难以在3-5个交易日完全砍仓跑完,所以每一轮下跌潮,“体重”过重的私募真是可怜。极端情况,但也是历史已有的教训。

对标公募基金,单家股票私募的容量天花板应该在1500亿左右。比如易方达、华夏、兴全基金他们这几家股票类基金都是900亿往上的。私募很多明星也曾管理过比这更高规模的量,邓晓峰管理过千亿社保基金,曾晓洁管过人寿五六百亿规模,能力是有的,但,我觉得要逐步叠加上去的才是正道。

好的私募应该随着投研能力、管理能力的加强,再增加规模。我等散户投资人,在股市狂热气氛和爆款基金发行申购潮,要慎重对待,因为这一般都是在市场即将调整的前夕。

说完常识,再说私募规模这个事儿,尤其股票型私募。

其实属于“价投”类的股票型策略用不着每个交易日都换一遍仓,假如私募基金规模是1000亿,那么10天就可以全部换掉了而没有增加冲击成本,更何况很多私募是长线持有,长甚至长达数月乃至数年,因此做价投型股票型私募的容量是不用太担心的了。说到这个,想到2017年价投火了,但你要说真做价值投资呢,你可问问管理人,投资以来股票换手率多少。标准价投的换手率肯定要低的,我就没见过换手率一年几十倍的还好意思自称“长期持股”。

高频交易策略的容量< 期货趋势类策略的容量

至于私募各个策略的容量,高频交易这个级别,很简单理解,需要瞬时的挂单、交易执行,一般来说IT技术需要烧钱,但再烧钱也要有个限制容量。这一点国内高频交易量化比如念空/思勰都是需要规模控制的。

期货普遍规模是小于股票的,期货市场优质资产的匹配不足,交易对手现在都是机构,即有大机会,使得大型期货私募中长期也难有好收益。控制规模应该是期货私募负责任的态度。

说这么多了,但选私募规模也不能太小,做家私募,需要成本,基金经理、研究员、交易、合规风控、法务,加上场地等等,运营成本怎么也得一年千万起步,基金协会现在监管也严格起来。总的来说最好还是别低于10个亿,10个亿以下的私募真的生存艰难。

可以看下基金协会的总私募发展规模每个季度可以查的,中国基金报也会发新闻。但是各大私募每家规模往往很不好统计,因为在多个地方发行产品,包括券商银行第三方等,托管机构也分布N家,难以合并。

只找到了今年第一季度截止的数据

类似景林高毅朱雀这些,纯股票的产品妥妥都能过100亿以上

50亿以上价投股票私募的平均年化收益,我整理了下资料,要和公募最牛逼的东方红对比

可以发现在股市高点2015年发现的,即使牛逼如东方红都年化收益惨淡

接下来让我震惊的 还是源乐晟,这是截止2018年的,收益都属于双位数。不过查了下也懂了,规模在200亿左右始终只做二级市场的股票型产品,而新三板、量化一个都没有,也算是坚守了能力圈之内吧,规模不是最大,也很慎重。

淡水泉和景林,老牌劲旅,长期起点计算收益仍然都收益表现很不错,算是规模和业绩并举。

最后总结下吧。

未来股票市场的扩容也能带来机会,大水必有大鱼,作为国际G2的中国,新兴资本市场的兴旺发展,这些私募都会发展不错。在策略容量许可,且行情顺利的时候,私募越做越大没有什么不妥,只要这些私募的投研人员可以匹配上去。但是最好是坚守能力圈,规模天花板有1500亿之高呢。同时,规模扩张速度慢一些,一年匀速的涨,但别月突发猛涨规模几百亿,受伤的不仅是客户。事实上,大家还是信赖大品牌大私募

。别再发生交易过度拥挤的2018年第一季度行情,也希望大家看了我的好文,就给我点个赞吧。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