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弓箭并不是射不穿盔甲的。古代有很多的张度强的复合弓都具备射穿士兵盔甲的能力。然而,在早期汉朝~晋朝这一段时间由于弓箭材料的限制以及制造工艺的限制,当时的弓箭只是由一层竹条构成,所以这一时期的弓箭确实是不具备穿透布甲和锁链甲的能力的,而在影视剧我们可以发现在三国时代的很多战役中都会使用弓箭手拼命的互射弓箭,那为什么各交战国明知弓箭威力不足却还要浪费箭矢呢?

明朝为什么打不过满洲人是有原因的,清弓110米可以穿破皮甲,75米用重箭可以穿破锁子甲,50米用重箭可以破板甲。而明朝当时的北方军队喜欢用的火器是三眼铳。大部分北方军队都是使用三眼铳。三眼铳的射程很短,二十左右才可以破双层棉甲。而明朝用鸟铳比较多是南方兵,也就是浙江兵,射程最远的是鲁密铳,射程150,破棉甲要在六十米之内。

要知道士兵不是所有人都有盔甲的,没有盔甲的士兵还是很多的,所以说大量的放箭对那些毫无防护的士兵还是有很大的作用的。如果是大规模人数的战争,士兵们对弓箭的精准度就没有那么高的要求,只要能够做到地毯式的射击就完全可以达到目的了,在双方冲锋的时候,弓箭手可以降低对面的士气,并且还能削弱对面的力量,弓箭作为一个远程武器,在古代战争中还是非常重要的。

弓箭在古代是稀缺之物,如若无用,怎能如此浪费。打仗是人力,物力,财力的比拼,无用谁这么玩。射穿的问题,蒙古骑兵打遍天下,一个重要原因是,当时蒙古的冶金技术提高,有了穿甲箭,可以破甲。步兵的弓,比骑兵更利害,步兵的弩破甲能力更强。宋朝时西夏人发现了更利害的神臂弓,可能相当于现代弓的弱小版,后来宋国也学过来了。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