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奇葩说》中,最近有一期的辩题是:

生活在外地,我过的不开心,要不要跟爸妈说?

现场观众的初始投票数为27:73,选择反方“不告诉爸妈”的占了绝大多数。

这也很符合当下远在他乡的子女与父母的一种常态。

一个人生活在外地,很多人都习惯了封闭,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

不愿让别人轻易走进自己的内心,哪怕是我们的父母。

渐渐的,我们和父母的交流变成了例行的问候,沟通最后也只是沟而不通。

辩论现场,人大研究生席瑞讲述了自己和母亲的故事。

以前的席瑞,从来只是与妈妈分享自己认为快乐的事情,习惯了对她刻意隐藏那些并不愉快的日子和经历。

那时的他以为,长大了就是学会独立,学会照顾妈妈的情绪,不再让她担心。

直到暑假的一天,偶然得知了妈妈因病做了手术,而自己却毫不知情。

“说了有什么用,还不就是白担心吗?”这是妈妈给他的回答。

原来,当我们把自己过得不好的日子隐藏起来的时候,父母也把他们的辛苦都包裹了起来,我们再也走不到彼此的内心深处。

席瑞说:“所谓亲情不就是你牵挂我,我牵挂你吗?当我们有一天觉得这些牵挂都有些多余的时候,我们抹除的是亲情本身呐。”

最后的总结中,导师李诞回忆了自己和爸爸在大学时每天通电话的故事,李诞说:

读大学的时候,爸爸每天都问自己过得好不好,一开始特别烦。后来才懂得,原来他或许并不在意这个答案,而是想要在你的人生中有这种参与感。在我这个年纪的孝道,就是让我爸妈还觉得自己有用,让他们觉得自己还能帮得到我。

不要总是将我们自己包裹起来,在父母面前坦诚的暴露,让父母走进我们的内心,让他们始终都有参与感,才是最好的孝道。

02

看完这期节目,我想到了身边朋友小寒。

小寒去年从学校毕业,来到北京成了一名北漂。

刚开始,初入社会的不适应,对工作环境的不熟悉,各种手忙脚乱,让他每天都在焦头烂额中度过。

小寒性格内向,下了班也不愿跟别人来往,总是一个人躲在房间里胡思乱想,把所有的不快都憋在心里,甚至也不愿跟家人联系。

他对我说:“每次打电话,总想着快点挂断。因为害怕听到他们问我过的好不好,害怕让他们听出我不开心的情绪,更害怕自己不争气的眼泪会流下来。”

“我过的很好,不用担心。”这句敷衍而官方的话语成了小寒对父母说出最多的话。

可是父母毕竟是生养我们的人,又怎可能听不出小寒言不由衷的情绪,只是一直不敢戳破他那颗敏感的心。

有一天的深夜,小寒在朋友圈里转发了一篇年轻人社交的文章,并且留下了一句评论:“我好像发现自己也有社交恐惧症了,不愿去认识新的人,只想安静的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没想到第二天一大早,小寒便收到了爸爸发来的一个电话号码,号主是一个同样留在北京的小学同学。

小寒的爸爸说:“不要总是一个人呆着,你还有很多同学都在北京工作,平时没事了可以多出去走走。”

这是他们托自己的熟人打听了一夜,才问出的一个电话号码,只是因为看到了儿子的一条朋友圈。

原来,父母真的就是那个恨不得把你的每句话、每条朋友圈当成阅读理解来反复思考的人。

后来,小寒的爸爸对此乐此不疲,但凡是遇到熟人就打听一些在北京工作的老乡给他认识,直到现在,小寒的微信里还经常能收到爸爸发来的一连串的电话号码。

尽自己的努力,为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能多出一份心力,父母也能感到自己始终被需要着,才不会感到失落。

正如小寒对我说:“哪怕只是接受一个电话号码,如果能对他们有一丝慰藉,我也就知足了,这也许就是另一种别样的孝道吧。”

03

作家李思圆在《生活需要仪式感》中有这么一句话:

“我需要你给我一种被需要的感觉。”

其实不只是伴侣,当我们的父母渐渐老去,其实最渴望的也不过是这种被需要的感觉,能够一直与你相伴。

网上曾经有过这样一条的新闻。

浙江杭州的一对老夫妻,在家里卧室的门框上自杀身亡。

老两口都是高级知识分子,同在一家设计院工作。

在单位的时候,两人都是高级工程师,老爷子还精通5门外语,在单位受人尊重,退休之后感觉自己不再像以前那样受重视,为此很失落。

唯一的女儿远嫁德国,退休后老两口曾经跟随女儿到德国定居过一段时间,帮着女儿带外孙。

外孙小的时候,还非常依赖他们,等到外孙渐渐长大,老两口经常在孩子教育的问题上与女儿、女婿发生争吵,外孙和他们也变得不再像以前那么亲密。

这时的老两口变得更加失落了,收拾东西便黯然回国了。

内心的双重打击与压抑,一种不再被需要和被抛弃的感觉始终萦绕在老两口的心头,最后他们选择了一种极端的方式与这个世界告别。

老两口给单位、女儿还有亲朋好友分别留下了遗书,内容基本上都是相同的,是因为他们觉得生命已经失去了活着的意义,因此他们选择了离开。

马斯洛的五个需求层次中,人的最高需求就是自我实现。

尤其是对于这些过去的高知分子更是如此,他们为国家做过贡献,有一定的社会地位,相比起温饱,内心世界和自我价值能不能得到满足才是他们最看重的事情,哪怕只是为子女看看孩子。

特蕾莎修女说:“我们以为贫穷就是饥饿、衣不蔽体和没有房屋,然而最大的贫穷,却是不被需要、没有爱和不被关心。”

让父母始终感到自己被需要着,才不会让他们有一种被抛弃的感觉。

当父母渐渐老去,最后希望的也不过是希望能在儿女的生命中多留下一些印迹,因为我们真的只能参与一次彼此的人生。

04

龙应台说:

所谓父母,就是那不断对着背影既欣喜又悲伤、想追回拥抱又不敢声张的人。

人生就是一次美好的相遇,父母和子女本就是最好的缘分。

当我们不断长大,父母也会渐行渐远,就这样远远注视着我们,甚至再也不敢主动靠近。

你有没有发现,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父母在我们面前的样子发生了变化,变得是那么的小心翼翼,那么的如履薄冰,甚至都有些唯唯诺诺了,生怕说错什么、做错什么惹得我们不开心。

那是因为我们长大了,我们不再需要父母的陪伴和呵护,不再需要躲在父母的翅膀下寻求庇佑,于是便将父母拒之于千里之外。

当他们不再甚至不敢为我们再操心,不能再参与到我们的人生,内心的落寞感可想而知。

我们每个人都有老态龙钟的时候,也都要看着自己的孩子长大成人、远走高飞,如果真的到了那时,我们是不是才真的能明白此时父母的心境?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趁着父母还未老,趁着还有机会,当父母想为我们做点什么的时候,就让他们做吧,哪怕只是做顿饭、补一件衣服这样琐碎的小事,也足以让父母温暖许久。

在父母面前,就让我们这么再“任性”一次吧。

孝道,也许本就不是需要多么惊天动地,只愿我们能在父母面前永远都是最坦诚的自己,也让他们始终都能走进我们的内心深处。

作者:P学长(富书专栏作者)

来源 | 微信公众号:525心理网( ID:psy525_cn)一个有营养的心理网!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