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最高规格书法篆刻展——上海书法篆刻大展8月16日在中华艺术宫举行 。这是该展创办20来首次在中华艺术宫展出。参展作品分为顾问作品、评委作品、监委作品、特邀作品、优秀奖作品、提名奖作品和入展作品。其中,本次展览投稿作品近2000件,入展作品249件,入展作者中非会员占比29%,80后、90后选手占比32%,书法作品也更讲究大气、墨色的变化。

  大尺幅,新面孔,书法更讲究大气 第十届上海书法篆刻大展由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中华艺术宫共同主办。此前由于展陈空间有限,征稿尺幅大多在四尺或者六尺,本届大展首次将征稿尺幅调整为八尺整张以内。从投稿作品来看,八尺作品占到了绝大多数,与往届相比,过度拼接、做旧等花哨的作品已不多见,可见近年来评审导向起到了积极作用。参展作品采用了板上装裱的方式。升级了的展陈空间对作品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给予人们新的视觉冲击。同时,作品规格变大有利于与全国书法展览接轨。

  近年来,上海书协秉持帮助会员提高自身创作水平,振兴海派书法事业这一目的,着力书法学术复兴带动创作复兴,为发现、扶持和培养中青年书法人才搭建了良好的平台。本届大展入展作者中,非会员72人,占29%,与上一届比例相当。入展作者中80后、90后选手79人,占到了32%,更多的作者都是新面孔。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丁申阳表示,书法作品以前讲究的是端正、秀丽、恬熟,现在更讲究大气、粗犷、墨色的变化。

  少佳作,同质化,风格更求不拘一格 入展作品水平总体稳定,但 获得评委一致赞叹的精彩之作却少见;作品同质化现象依然严重,许多作者开始紧跟全国书法展风格,真正能体现海派风格的作品则越来越少。 上海书协秘书长潘善助介绍,虽然大尺幅作品很多,但以字数奇多的小行书、小楷、小隶书为主,许多作者通过字数增加来把尺幅变大,而并没有创作出与大尺幅相应的大字作品。“上海作者可能对小尺幅、册页作品更加擅长,大尺幅和小尺幅的表现手法不同、难度各异,大尺幅盛行于明清,小尺幅流行于魏晋南北朝到元代。我们在征稿中不拘形制,每个人都可以发挥所长,但也鼓励大家符合全国的走势,大尺幅的作品将越来越多。”为此,展览期间将举办论坛,探讨大尺幅书法作品的艺术表达。

  (看看新闻Knews记者:王健慧 编辑:范燕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