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总会有阴暗面,一缕阳光从天上照下来的时候,总有照不到的地方。如果你的眼睛只盯在黑暗处,抱怨世界黑暗,那是你自己的选择。你内心是一团火,才能释放出光和热;你内心如果是一块冰,就是化了也还是零度。

  北宋的邵康节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哲学家,德行与才干据说堪比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只是因为不爱做官,长期隐居,他的名字才不像诸葛亮那样家喻户晓。史书记载,邵康节长期隐居洛阳,忙时务农,闲时著书,一年的收入仅够吃穿,可他不以为意,而且多次谢绝做官。当时的高官兼名流,如富弼、司马光、吕公著等都很敬重他,集资为他买了一所园宅,题名“安乐窝”。

  邵康节也不推却,自号“安乐先生”。每逢邵康节入城,城里的士大夫们都会争相迎接,连小孩子都高兴地说:“安乐先生到了。”用今天的眼光看,邵康节算不上成功者,但实际上他是不去强行成功、成大事的,而且他是真正意义上的心怀大事——国事、天下事的高士。宋神宗执政时期,任命王安石为相,推行新法,造成了某些州县的骚乱。

  邵康节的几个弟子和老友写信给他,说我们准备弹劾王安石,然后辞官回家,眼不见心不烦。

  邵康节回信说:“正所谓家贫显孝子,国破见忠臣。当前正是需要有志之士报效国家的时候,新法固然严苛,但诸君在执行中能够放宽一分,你面朝阳光,阴影自然就被抛到背后了这个世界总会有阴暗面,一缕阳光从天上照下来的时候,总有照不到的地方。

  如果你的眼睛只盯在黑暗处,抱怨世界黑暗,那是你自己的选择。你内心是一团火,才能释放出光和热;你内心如果是一块冰,就是化了也还是零度。

  北宋的邵康节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哲学家,德行与才干据说堪比三国时期的诸葛亮。

  只是因为不爱做官,长期隐居,他的名字才不像诸葛亮那样家喻户晓。史书记载,邵康节长期隐居洛阳,忙时务农,闲时著书,一年的收入仅够吃穿,可他不以为意,而且多次谢绝做官。

  当时的高官兼名流,如富弼、司马光、吕公著等都很敬重他,集资为他买了一所园宅,题名“安乐窝”。邵康节也不推却,自号“安乐先生”。每逢邵康节入城,城里的士大夫们都会争相迎接,连小孩子都高兴地说:“安乐先生到了。”

  用今天的眼光看,邵康节算不上成功者,但实际上他是不去强行成功、成大事的,而且他是真正意义上的心怀大事——国事、天下事的高士。

  宋神宗执政时期,任命王安石为相,推行新法,造成了某些州县的骚乱。

  邵康节回信说:“正所谓家贫显孝子,国破见忠臣。

  当前正是需要有志之士报效国家的时候,新法固然严苛,但诸君在执行中能够放宽一分,的儿子偏偏爱上了学问,如果不鼓励、引导他上进,他就会灰心丧气,逐渐倒退,乃至走上歧途,为祸一方。不少人,办好事、正经事没什么本事,但办起坏事来能力极大。我相信,由于我的称赞,别人一定会看重他,他自己也会加倍珍惜荣誉,愈发上进。这样,使巴蜀之地减少几个草寇强梁,不也是做了一件好事吗?”确实是好事。好人与坏人、成功者与失败者,都不是天生的,都深受环境的影响。柳家世代有高官,且代代出高士,靠的是纯正的家风。

  柳玭本人的《戒子弟书》是很有名的,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读读。本书鉴于篇幅有限,赶紧回到重点:在封建社会,士大夫们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与齐家,是成功的前提,也是成大事后不“摊上大事儿”的前提。古代也好,现代也罢,经常有一些人,因为没有高深的修养,或者没有管好自己的家人,最终命运悲惨,反倒不如那些庸庸碌碌的人。当然,人们还是要尽量力争上游的,在力争上游的同时,还要时刻心怀光明。成功,需要相对稳定的大环境。大环境不总是美好的,对此不能纠结,不能别人做坏人,我们也做坏人,不能别人对社会失望,我们也对社会失望。我们要在失望中看到希望,同时成为别人眼中的社会希望。如果我们能成大事,就兼济天下;暂时穷困不达,至少也要做到独善其身。

  记得清华大学的孙立平教授说过:“你有良知,世界便不会沉沦;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世界;你怎么样,世界就怎么样;你是什么,世界就是什么;你光明,世界就不黑暗。只要你不被黑暗淹没,你就是阳光,就是烛火,不仅能照亮自己,还能点亮世界。

  ”清华大学的吴维库教授也有类似的名言:“这个世界总会有阴暗面,一缕阳光从天上照下来的时候,总有照不到的地方。如果你的眼睛只盯在黑暗处,抱怨世界黑暗,那是你自己的选择。你内心是一团火,才能释放出光和热;你内心如果是一块冰,就是化了也还是零度。”关键看你是想做一团火,还是做一团冰。人生,最重要的不是所处的位置,而是所朝的方向。当你的脸朝向阳光,阴影就会被抛在身后。

  我们再来看一个故事。

  太平洋战争前期,日本偷袭得手,将美国的殖民地菲律宾据为己有,大批美军被俘,然后他们被关在印尼苏门答腊岛东海岸的牢棚里。刚被关押时,人们还在计算时间。后来,疾病和衰弱让大家懒得去思考。战俘中,有人死于饥饿,有人死于疾病,有人死于生还希望破灭。没死的,也饱受饥饿威胁。这天,大家都没吃的东西了。只有一个人除外,他还有一根蜡烛。正常情况下,蜡烛是不能吃的,但他们已经饿到了疯狂的地步,蜡烛便成了可以吃的东西。当然,这个人并没有吃,也拒绝与难友们分享。同时,他又保证在必要的时候会给每个人一小段。就这样,大伙又挨了几日。

  一天晚上,这个人突然说:“明年圣诞节我们就会回家了。”没有人回应。他又说:“圣诞节的时候有蜡烛和钟声。”还是没人理他。他爬向了收藏蜡烛的箱子,所有人都盯着他看。有人小声说:“他要开始吃了。”所有人都想:“但愿他别忘了给我一小段,不,一口就行。”但这个人没有吃蜡烛,也没有分蜡烛,而是爬到门外,跟看守借火点燃了蜡烛,放在了床头。

  不一会儿,人们不知何故,悄无声息地聚拢到了烛光旁。一个随军牧师看了一眼大家,用沙哑的、衰弱的声音说:“圣诞节到了,光明在黑暗中闪耀;黑暗征服不了光明!”这是《圣经》新约中《约翰福音》中的词句,透过烛光,人们仿佛看到了上帝,也看到了家园。有人轻轻地说:“明年圣诞节我们可以待在家里了!”很快,大家开始齐声欢唱,同时都确定无疑,明年圣诞节大家一定会待在家里。

  事实也正是如此,他们当中的大部分人在第二年圣诞节前回到了家中,只有少数人回到终极的“家”——他们被同伴埋在了异国的土地,但临死时他们的眼睛不再像此前那样没有光泽。他们的眼睛充满着光明,同伴们都说,那是那根蜡烛发出的光明,是黑暗征服不了的伟大光明。这个故事充满禅味。

  蜡烛,是光明的代名词。把蜡烛“吃”进心里,就有了一盏心灯。负能量这种东西,不是只有负面环境才会产生。正能量,在相对较好的时代也不一定就充盈。

  真正的智者,总是站在有光的地方。太阳很亮的时候,就让生命在阳光下奔跑。太阳落山后,还有高挂的明月为替代。如果月亮也没有,尚有满天闪烁的繁星。当星星也熄灭了,就为自己点一盏心灯吧。无论何时,只要心灯不灭,世界就有希望,成功就有希望。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