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出走《舌尖上的中国3》之后

陈晓卿带着《风味人间》回来了

这部被评“今年最值得期待的美食纪录片”,在首播之日就达到了过亿的播放量。第一集“山海之间”播出几天后,豆瓣评分稳定到了9.3分。

他又再一次牢牢地抓住了亿万观众的胃,以抵内心的至深感动里。

陈晓卿曾在《至味在人间》里写小时候吃外公做的腊肉饭:

“切几大片手指厚的腊肉,和米粒一起蒸煮。吃的时候,外公负责分配,一般每人只能分到一片,极咸,用锋利的门牙,咬下薄薄的一小条,就足够送一大口糙米饭。”

“如果很多天不沾荤腥,日子过得寡淡无比,我就会回忆起外婆家的腊肉,那种口腔里让人目眩的缠绵,以及细小颗粒状的油脂在牙齿间迸裂的快感。”

食物确实有这样的力量,让人不仅得到味蕾的满足,还能得到心灵的安抚。热腾腾而香莹软糯的腊肉,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成为一种愉悦滋味的代名词。

在这部《风味人间》的第一集“山海之间”,陈晓卿就提到了火腿,时光流转,现在这种盐与微生物通力合作的美味,甚至被称为中餐中的“无名英雄”、“中餐厨师的秘密武器”。

火腿以鲜艳的肉,独特的芳香,悦人的风味,色、香、味、形“四绝”而著称于世。“火腿”二字,最早出现在宋朝,是古代人们勤劳智慧的产物,也是现在传统节日餐桌上必不可少的重要角色。

中国传统火腿,产地局限在长江流域和云贵高原,大致可分为南腿(浙江)、北腿(江苏)和云腿(云南)。云腿便以云南的诺邓、宣威、鹤庆为优,其中诺邓火腿更因以诺邓井盐制作而显得独具风味。

诺邓火腿的成名与诺邓的优质盐有关,而只有诺邓盐加上诺邓特殊的地理环境才能制作出正宗的诺邓火腿。

因其声名远扬,诺邓火腿供不应求,更显珍贵。为了寻找这舌尖上的美味,我们沿着茶马古道,来到了隐藏在这深山中的诺邓村。

踏过被岁月打磨的青石板小路,我们寻找到了《舌尖上的中国》的老黄家。老黄家腌制火腿的手艺是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老黄的儿子正跟着老黄学习这门手艺。

老黄说这门手艺是祖宗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必须要一代一代传承下去。老黄对儿子的要求极高,对于学习腌制火腿,一点都不能马虎。领悟时间的奥秘,为时间与食材制造一场完美的邂逅。

诺邓火腿是用村里的千年盐井里的卤水熬制而成的,腌制过后口感鲜美,味道独特。诺邓火腿之所以好,不仅仅是因为腌制火腿的盐,更因腌制火腿的重要原料——山里放养的黑猪。

诺邓有广袤的山林草场,新生仔猪都在野外放养,以野生植物为主要食料,辅以玉米、土豆、绿叶植物等为饲料,小猪崽长大到制成火腿大多需要两年的时间。老黄说他一直坚信顺应自然的喂养方式,才能成就食物最本真的味道。

腌制诺邓火腿过程很简单,老黄把猪腿多余的皮肉去除,加工成一个圆润的火腿,洒上白酒除菌,再把自制的诺盐均匀的抹上,诺盐穿透力极强,可以穿透纤维层,不施锥针,只用揉、压,不破坏纤维。

发酵是制作火腿的重要环节,以灶灰泥浆涂抹火腿表面加速发酵,再以绳吊于阴凉通风处,保证温度、湿度恰到好处。

云龙县城北面一公里处,江水迂回环流,形成了天然太极地貌奇观,三面环山,一面通透,也为诺邓火腿的腌制发酵,提供了特殊的区域气候条件。

一条上好的火腿通常需要三年左右的时间,在这三年左右的时间里大自然每时每刻的气温、湿度等变化,都随着发酵被记录在火腿里,形成了与众不同的味道。加之时间成就的风化,才有了这道千百年来经久不衰的餐桌美味。

多数两年以上的陈腿,外表遍布绿色霉斑,当地老百姓称作“挂绿衣”。但并非所有的火腿都会挂绿衣,如果腌制火候不到位,或晾房温湿度不合适,火腿是长不了霉的。只有挂了绿衣的火腿,滋味才越来越好。

千年一味,一味千年。这是盐的味道,山的味道,风的味道,阳光的味道,也是时间的味道,人情的味道。

这些味道,已经在漫长的时光中和故土、乡亲、念旧、勤俭、坚忍等等情感和信念混合在一起,才下舌尖,又上心间,让我们几乎分不清哪一个是滋味,哪一种是情怀。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