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在河洛:全球河洛郎,寻根到洛阳!河洛郎--河洛郎礼赞:摘自《洛阳日报》

河洛郎是一个光荣的、令人自豪的称谓,河洛郎对中华民族、中华文化,对河洛文化的传承、传播和弘扬,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围绕河洛郎这一称谓,不少研究者都做过解读。在著名历史学家朱绍侯先生的有关文章中,他是这样阐释的:“河洛人,顾名思义就是指居住在河洛区域内,或指居住在河洛文化圈范围内的人”“台湾人对由福建迁居台湾,而其祖籍在河南的人,称为河洛人或河洛郎。”依据朱先生的界定,对于河洛郎(即河洛人),我们可以从广义河洛郎、客闽台河洛郎两种不同角度来理解。

先说广义河洛郎。我们知道,汉族是中华民族的主体民族,而汉族的前身,则是华夏族。

《国语·晋语四》说:“昔少典娶于有公式氏,生黄帝、炎帝。”根据《山海经》所记平逢山地望,炎、黄二帝母族有公式氏,应即生活在今洛阳以及新安县、渑池县一带。“黄帝密都”青要山,就在今新安县。

黄帝传颛顼,颛顼传帝喾。帝喾族就生活在以洛阳盆地为核心的河洛地区。至今偃师市境内仍有村名叫高庄(古名高辛庄),当和帝喾居偃师有关。该村中关帝庙内保存有清代修庙碑两通,碑文中就有“帝喾都亳遗址”的相关内容。夏族也为黄帝之后。偃师二里头“夏都斟公式”的发现,以及1975年进行大规模发掘的登封王城岗遗址,都进一步证明了夏族先民、夏王朝以洛阳、河洛地区为活动中心。

民族是历史上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群体,一个民族一般具备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文化及心理素质等。从黄帝开始,生活在以洛阳、河洛地区为核心的中原大地的众多氏族、部落,在漫长的时期内,通过相互通婚、结盟、通商、战争等多渠道、多层面的交往过程,相互渗透融合,在语言、经济、文化、心理等方面渐趋一致,最后形成了华夏族。

包括炎黄二族在内的早期河洛人,正是河洛文化的创造者,是形成华夏族的主体人群。从这层意义上说,全球范围内的炎黄子孙都可以、都应该称作河洛郎。

再说客闽台河洛郎。客家人、闽南人以及台湾人“根在河洛”,他们是河洛人(河洛郎)之苗裔,是名副其实的河洛郎。

西晋时发生的“八王之乱”以及接下来的“永嘉之乱”、五胡入扰,加上自然灾害等,给洛阳、河洛和中原大地造成了极大灾难,广大汉人难以生存下去,纷纷南迁,形成我国历史上第一次中原汉人大规模南迁浪潮,这便是今日各地客家人、闽南人的第一批先民。其后,黄河流域又有多次中原汉人大规模南迁,而“在每一次北方人南迁的潮流中,河洛人都占绝大多数”。

在今日台湾居民中,闽南人、客家人占到85%以上,这是台湾的主体居民。所谓台湾人,也即闽南人、客家人,他们自称河洛郎,所谓台湾话,即指闽南话,台湾人也称为河洛话。

河洛人迁徙至哪里,同时就把河洛文化传播到哪里。如东周时期,周王室曾发生多次王位之争,洛邑大乱。周王室王子朝曾将老子所管理的图书典籍抢劫一空,离周奔楚,这是当时东周文化、河洛文化最大的一次扩散、转移,也是一次大的传播。

东汉之后,洛阳代替长安(今西安)成为陆上丝绸之路的东端起点,国家有关的政治、军事活动,使者、文化人、商人等沿丝绸之路西行,促进了河洛文化向西域的传播。

西晋末“永嘉南渡”以及其后数次中原汉人大规模南迁,更是以空前的规模和深度,把河洛文化传播到了南方各省及海外广大地区。高度发达的汉魏晋、隋唐宋文化,富庶美丽的河洛及中原大地,繁华热闹的京都洛阳,都会在南迁汉人、客家人、闽南人的思想上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成为他们世代相传的精神力量。客闽台文化,包括思想学说、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民风民俗等都是与河洛文化一脉相承的。

河洛郎是河洛文化创造、传承、发展、传播、弘扬的承载者、担当者,在这里,理应为河洛郎这一卓越、光荣的群体,高唱一曲“河洛郎礼赞”之歌!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欢迎:全球河洛郎,寻根到洛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