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中国古代都城考古新发现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南京举行

     2018年11月12日上午,首届中国古代都城考古新发现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大学仙林校区开幕。会议由中国考古学会古代城市考古专业委员会、中国考古学会三国至隋唐考古专业委员会、南京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南京大学历史学院主办,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南京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物系、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大众考古》编辑部承办,来自国内考古院所、高等院校以及韩、日国家的近120位考古学者将围绕本次大会主题“中国古代都城考古新发现”展开交流和讨论。

     南京大学校长助理范从来教授、南京市文广新局副局长王冬青先生、中国考古学会秘书长朱岩石研究员等出席开幕式并先后致辞,开幕式由南京大学历史学院院长张生教授主持。

     南京市文广新局副局长王冬青在致辞中表示,中国5000多年的文明长河中,很多城市都做过统一或割据政权的都城。都城是一个政权最重要的政治中心,是物质和精神文明最高成就的见证。都城遗址规模宏大,考古学者薪火相传对它们做着发现、发掘、考证和研究工作。

     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表示,从上世纪20年代殷墟考古发掘开始,一批在古代文献上记载不详乃至失载的古代古城日渐“重现世间”。本次研讨会,正是希望通过都城考古,从另一个视角勾勒出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发展脉络。

贺云翱说,“学术界认为,东亚文明与欧洲文明有显著区别。东亚的历史发展往往是都城主导型,或者说政治主导型。因此,都城考古对于了解朝代更迭、文明发展极具价值。”

     自2017年4月启动勘探以来,位于南京城核心区域的西街遗址考古进程备受各界关注。南京市考古研究所的项目领队陈大海当天详细披露了这一遗址的最新考古成果。

据其介绍,在6500平方米的遗址内,以一处台地为中心,目前发现有3道环壕、13条沟、79口水井、173个灰坑、4座墓葬,以及陶瓦、砖瓦等各类遗物标本上万件。

陈大海称,本次出土的过万件文物清晰地分为9个地层,地层埋藏越深,文物年代越久远。从西周直至近现代的文物标本均有所发现,其中以六朝时期物件最为集中。

“在底层,我们发现了夹砂红陶、印纹硬陶以及少量泥质灰陶,经鉴定均为西周时期的文物。此外,现场出土了大量青瓷类、砖瓦类遗物,遗址位于六朝都城长干里,这是淮水南岸的一处军事防御要地,也体现了西街在古代的重要战略地位。”陈大海说。

通过文物在地层的“古今叠压”,“垂直”穿越数千年的遗迹成为南京城市发展变迁的“重要物证”,并为寻找南京地区的“神秘”城池——越城遗址提供了线索。

陈大海称,自六朝以来就有关于越城位置、规模的记述。南京早年的考古调查推测,西街遗址内的中部地区可能就是古越城所在。尽管目前尚未发现直接证据,但本次出土的文物将为寻找这一“古老城堡”提供重要指引。

     最后,朱岩石研究员强调中国古代都城考古学的工作艰巨、使命光荣,它不仅仅成为中国考古学研究突破与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还积极地承担着社会责任,并与社会发展进步紧密相关。他期待本次会议夜以继日的精彩研讨,能够将中国古代都城考古的理论和实践稳步推进。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