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因为我们汉字是一种象形义统一的符号,本身就具有审美意义,因此曹雪芹的语言艺术,千百年来浸染着无数的作家,很多作家如张爱玲、白先勇这些人,他们毕生都在阅读这本书,带给他们的,除了普世的审美意义之外,我想最重要的就是作品里,那些语言艺术的审美价值。《红楼梦》在艺术审美的视野之下,看到的应该就是对这种爱的惋惜之情,从而让自己产生一种普世的怜悯,只有这种情感是永恒的,是具有艺术价值的。

前言:

首先,这是一篇关于对《红楼梦》在阅读方法方面的,议论形式的内容。自己读书这么多年,唯一值得分享的心得体会就是:对任何问题,其所谓的正确答案,要始终保持谨慎的态度。

本来想把这篇文章起名为“阅读红楼梦的方法”,但直觉告诉我,太绝对,不合适!于是就加上了一个“论”字,这是和自己论,也是和未来的自己论,有价值的知识,往往不是一个简单化的结果,而是一个思辨和论证的过程。

红楼梦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这是一个关乎要阅读它时,所要使用的方法的前提性条件问题。不同的书,当然就有不同的读法,工具书就是查阅资料;杂志和报纸,往往是具有时效性;休闲书,那就请不要让我动脑子,通过畅想,给予大脑以休息;如果是一本文学作品,那它的阅读目的性就比较广,可以休闲阅读,也可以进行艺术审美阅读。

如何避免阅读误区?阅读《红楼梦》的方法论

示意图

在这里我相信大部分读者会认为,它是一本文学经典名著。就算我们自己无法判定,但几百年来,这么多学着和作家也都对其进行了认识,并发表了无数的论著,这种几百年的文学沉淀,也正是经典名著的证明,我们暂时就不对其做怀疑判断了。

我们应该怎样读这本文学经典名著?

每个人读书的目的不尽相同,有的人就是图热闹,有些人就是想通过艺术陶冶自己,没有绝对的对错,只是有一点似乎要清楚,那就是不同的读书目的,如果走错了聊天圈子,会很尴尬的。

比如拿《红楼梦》当历史文献书读的人,去和以文学方式读的人讨论问题,就会有点话不投机的感觉,人家正在讨论贾宝玉的个性和矛盾心理,有人突然插进去说,贾宝玉是某某公子王孙,具体谁谁谁……

这就像看到朋友在讲茶道,你“砰”的一下子,甩给他一个大茶缸子,这气氛一下子就不对了。无可厚非,茶是解渴,但在茶艺人那里,它还是一种艺术体验活动,不能把这种体验给否定了。

人不能只有本身的物质需要,还要有点精神上的需要。也有人把它们叫做仪式感,其实这是满足心理的一种特殊审美需求,是关乎心灵快乐的,而不是关乎舌头和身体的,不喝就渴的那种基础性的物质需求。

如何避免阅读误区?阅读《红楼梦》的方法论

所以,不是一个圈子的人,是不能彼此之间很畅通的交流,为避免引起误会,还是不建议跨圈子探讨问题,除非是本着学习的态度而来。

红楼梦最深奥的艺术价值在哪?

我们只能选择其中一种方法来做讨论,那就是文学艺术的方法。既然是论,自然就不是具体的方法,而是带着问题,《红楼梦》最深奥的艺术价值在哪?我相信几十年来,都形成了一种似乎是真理的定义,那就是曹雪芹是一个伟大的艺术家,他批判了万恶的封建制度,他提前了几百年,来告诉人们一个封建社会腐朽的真理……

虽然我们在《文学理论》上有一点,是对文学接受作了定义,也就是每个阅读者所理解接受的意义,应是属于作品价值的一部分,但这里要搞清楚的是,这个价值是属于哪方面的价值,是文学的价值?还是休闲的?是阶级的价值?还是普世的?

而我们以文学方法阅读,自然要找属于文学的、普世的那部分价值,而不能去讨论一些非普世的,狭隘的意识形态化的价值部分。

很多人认可的那些曹雪芹的批判价值,往往都带有狭隘的意识形态意识,首先就是把作者想象成一个圣人,想象成一个可以穿越时空,发现新时代的人,这一点也是有渊源的,就是一种“跪拜”基因。

错把艺术中一种普世的价值部分,理解为作者具有穿越时空的能力,可以发现未来新时代的能力,这是值得讨论和质疑的。其实对于爱,对于情,千百年都不曾变过,非要把这些情和爱放在反抗封建的基础之上,让这种反抗具有一种“伟大”性,这是喜欢缔造圣人的一个做常见的行为和喜好习惯。

如何避免阅读误区?阅读《红楼梦》的方法论

试想我们今天的作家,记录下那些因为某些不合理的原因,造成了一种对人关爱的缺失问题和场景,以此写成作品,几个时代之后,被后人解读为反时代,那得是多么的可笑?

作家记下那些感人的故事,本意更多的是想让这个时代更美好,也或者是一种惋惜式的对美好的回忆。其核心是一些普世的价值成分,而非试图通过极端的手段,推翻和改造世界的那些REVOLUTIONIST,因此意识形态做阅读《红楼梦》的方法,是让人质疑的,经不起推敲的。

看看当今留下来的那些世界性的经典名著,永恒的价值永远是一些普世的,而非让世人产生仇恨的那些狭隘的价值成分,这就像我之前解读《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样,安徒生的童话为什么可以被世界人接受,就是因为《卖火柴的小女孩》,并不是让穷人产生对富人仇恨的一个童话,而是让富人产生一种对穷人怜悯的童话故事,曾经我们却“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艺术的审美过程,其实是一种理解和谅解的过程,而不是仇恨的滋生过程,否则经典不可能称之为经典。《红楼梦》在艺术审美的视野之下,看到的应该就是对这种爱的惋惜之情,从而让自己产生一种普世的怜悯,只有这种情感是永恒的,是具有艺术价值的。这是对所谓意义的审美,当然还有语言的审美。

因为我们汉字是一种象形义统一的符号,本身就具有审美意义,因此曹雪芹的语言艺术,千百年来浸染着无数的作家,很多作家如张爱玲、白先勇这些人,他们毕生都在阅读这本书,带给他们的,除了普世的审美意义之外,我想最重要的就是作品里,那些语言艺术的审美价值。

为什么少有人关心这些,而更多的关心一些与文学艺术无关的内容?

是因为艺术并不是人人都可以欣赏了的东西,艺术能给一个人以身心的滋养,并不是人人都有这个能力获得这种滋养。要获得这些,需要自身具有一定的工具化的理论基础知识,这也是很多以“休闲”为目的读者,对文学艺术为目的读者的一种误解原因,总怀疑他们的内容无聊,不够吸引人。

如何避免阅读误区?阅读《红楼梦》的方法论

还是那句:不建议跨圈子讨论,否则容易引起误会。要想欣赏艺术,不仅仅是靠双眼,还要有基础性的理论常识才行,不懂《美学》,不懂《文学》,是无法真正欣赏到这些艺术价值所在。就不会像张爱玲和白先勇他们,作品中无不饱含《红楼梦》的影响,无不透射出《红楼梦》独有的文字艺术的影子

红楼梦作者到底是谁?

关于红楼梦这本书,其实还有很多谜团,关于影响文学阅读的,我认为有两个问题不能回避:一个是作者是不是曹雪芹,一个是后四十回是不是曹雪芹写的。

我们先说作者是谁?关于文学阅读,作者名字是谁其实并不是很重要,作者是谁在历史文献的层面比文学重要,文学对于作者的认识,只需要是一个抽象的认识即可,最多是通过作品倒推而认识这个作者。

比如我们认为这个作者是一个贵族出身,最后因为家庭原因落破,因为现实生活的经历,使他写出了这百万字的文学巨著。对于作者的形象,文学部分我们只需要知道这些,基本就足够了。

而“曹雪芹”这三个字,在这里就变成了一个符号,这个符号仅仅代表了他是一个贵族,一个最后家道败落的人,因此不管是他叫“曹雪芹”也好,还是叫其他的名字也好,也仅仅是一个符号的变化,对其这个人的认识,并不会产生任何影响。

后四十回真的是败笔吗?

很多人纠结后四十回的败笔,但其实没有后四十回,就没有今天的《红楼梦》,不管是谁续的,把这个故事续成一个悲剧,这是最值得我们尊重的。就是因为从《红楼梦》开始,我们才有了这个悲剧艺术的概念,也因此才成就了《红楼梦》,才基本完整保留了《红楼梦》的艺术价值。而且通过续书来看,过多的人把这些内容贬低,本身就有一定的可疑性。

如何避免阅读误区?阅读《红楼梦》的方法论

续书应该有两种可能,一种就是续书者有着与曹雪芹相似的文学素养,其文学修为并无差距太大,或者是续书者本身就拥有了曹雪芹的部分残稿,或者是未经润色的初稿,整理而成,也因此作者才可以把这本巨著续成这般“成色”。

拥黛还是拥钗?

关于拥黛还是拥钗?其实这个问题本不应该在艺术审美的阅读层面来讨论。极端的好坏判断,是狭隘的,在艺术审美的层面,应该更多的是谅解与理解,而不应该做俗世的道德价值判断。如果放到叙事学里去理解,黛玉是一种内视角的叙事,而薛宝钗是一种外视角的叙事,我们对薛宝钗的心理意识情况知道的,是远远少于林黛玉的,因此就会造成我们对薛宝钗的审美情绪。

我们可以把这种阅读姿势,延伸到其他任何人身上,少了对他们的心理认识,我们主观的断定一个人,这本就是一种鲁莽行为。

文学的终极意义往往具有不可阐释性。比如《老人与海》里的老人是成功还是失败?李尔王的选择到底是对还是错?……这些如果简单的定义对错,就不会有任何的艺术价值,伟大的艺术作品,关心的往往都是至今人类还在迷茫的问题。

结束语:

避免狭隘的好坏判断式阅读,是避免自己由文学艺术的层面,不小心转移到其他阅读层面的关键,也是我们阅读经典名著最容易出现的错误。我们至今对这本文学巨著还了解太少,对其语言艺术还了解太少,对文学的审美活动还参与太少,加以借鉴和学习的就更少。

文:饼子

欢迎关注,和我一起读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