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和国家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就西藏而言,乡村振兴更有其特殊的历史任务和政治任务。如何走好具有西藏特色的乡村振兴路子?近日西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区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洛桑江村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

  

  记者:西藏乡村振兴道路,有哪些特点?

  洛桑江村:自治区党委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治边稳藏重要战略思想和国家总体安全观,认真学习总书记给西藏隆子县玉麦乡卓嘎、央宗两姐妹的回信精神,结合西藏实际,明确提出了大力实施以“神圣国土守护者、幸福家园建设者”为主题的乡村振兴战略。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字总要求,正确处理好自治区党委提出的“十三对关系”,坚持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重要阶段性任务,注重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统筹推进农牧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推进农牧业、农牧区现代化。

  

  西藏山南市扎囊县桑耶镇村民在江平农业高架草莓种植基地内进行草莓种植管理。新华社记者 刘东君 摄

  记者:西藏乡村振兴战略主要目标是什么?

  洛桑江村:西藏大力实施以“神圣国土守护者、幸福家园建设者”为主题的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分三步走。

  第一步:到2020年,乡村振兴战略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00万吨以上,蔬菜、肉奶产量均达到100万吨,农畜产品加工总产值突破50亿元;农牧科技服务推广体系基本健全,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率和农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均超过50%;农牧业供给体系质量明显提高,农牧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农牧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持续缩小,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3%以上;实现现行标准下33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深度贫困村全部退出、深度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农牧区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农牧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扎实推进,边境地区小康村建设基本完成;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初步建立;农牧区对人才吸引力逐步增强;农牧区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农牧业生态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农牧区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宗教对农牧民的消极影响逐步淡化,乡村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农牧区持续和谐稳定;党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

  第二步:到2035年,乡村振兴战略取得决定性进展,农牧业、农牧区现代化基本实现。农牧业结构得到根本性改善,农牧民就业质量显著提高,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乡风文明达到新高度,宗教对农牧民的消极影响明显淡化,乡村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农牧区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美丽宜居乡村基本实现。

  第三步: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牧业强、农牧区美、农牧民富全面实现。

  

  记者:西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举措有哪些?

  洛桑江村:一是大力提升农牧区公共服务水平,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处理好城市发展和提高农牧区基本公共服务能力的关系,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牧区,自治区掌握的90%的资金和项目继续向农牧区倾斜,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互联互通。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城乡共享,全面推进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推进组团式援藏覆盖的县本地教师到基层支教工作。推进健康乡村建设,落实高海拔地区乡镇卫生院专业技术人员特殊岗位奖励补助办法,吸引更多医疗人才到高海拔乡镇卫生院工作。推动人才下乡,用好20亿元就业创业基金,引导各类人才回乡创业。加快边境地区发展,大力实施兴边富民行动,发展边境贸易、边民互市贸易、边境加工贸易。以玉麦乡小康村建设为突破口,加快边境地区电力、通信、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打造一批宜居宜业宜游的边境小康村。结合易地扶贫搬迁,尊重群众意愿,吸引腹心地区群众更多向边境一线转移,扎根边境,做神圣国土的守护者、幸福家园的建设者。

  二是深化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农牧区产业发展。加快农业科技、农业机械等推广普及力度,大力实施青稞增产行动、牦牛育肥工作、产业兴村强县和“一县一品”“一乡一品”行动,做好“特”字文章,推动农牧产品加工优化升级,加快形成主导产品、支柱产业和知名品牌。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把乡村文化旅游作为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加大对家庭旅馆等扶持力度,大力发展观光农牧业、森林草原湖泊旅游等。

  三是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为指导,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处理好扶贫搬迁向城镇聚集和向生产资料富裕、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地区聚集的关系,落实差异化的扶贫支持政策。注重激发贫困群众内生脱贫动力,培养贫困群众发展生产和务工经商的基本技能,采用生产奖补、劳务补助、以工代赈等形式,引导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实现脱贫致富。处理好中央关心、全国支援和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关系,深入实施东西部扶贫协作,积极协调对口援藏省市、中央企业包干帮扶受援深度贫困县10%的贫困人口脱贫。处理好央企在藏资源开发和解决当地农牧民增收收入的关系,大力推动在藏资源开发的央企按10%的比例结对帮扶所在地贫困群众,确保有劳动能力的家庭至少有一人进入央企稳定就业。

  四是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强化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保护,大力推进江河源头区、草原、湖泊、湿地、天然林、水生态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建设。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聚焦农牧区生活垃圾处理、生活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整治,强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实施农牧区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梯次推动农牧区山水林田路房整体改善,并大力推进农牧区“厕所革命”。大力发展乡村绿色经济,积极发展林果经济、绿色有机种养业,促进生态和经济良性循环。处理好保护生态和富民利民的关系,把一些自然条件恶劣、不适宜人居地方的群众搬出来,建立一批国家公园,保护生态环境,增加群众收入。

  五是加强农牧区精神文明建设,积极推进乡风文明。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倡导科学精神,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蚀。深入挖掘手工技艺、民族服饰、民俗活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整合乡村文化资源,注入新时代元素,充分利用藏戏、格萨尔说唱艺术、舞蹈等文艺形式,宣传党的好政策以及群众的新生活。

  六是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确保农牧区和谐稳定。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治理体系,推动社会治理由“要我稳定”向“我要稳定”转变。加强农牧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和党员队伍建设,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巩固村居“两委”班子成员100%是党员的成果。全面向贫困村、软弱涣散村和集体经济薄弱村党组织派出“第一书记”。发挥自治章程、村规民约的积极作用和村民监督作用,落实村级重大事项“四议两公开”决策程序,让农牧民自己“说事、议事、主事”。

  当前,西藏自治区已经成立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同时,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示范县区、26个特色小城镇试点、628个边境地区小康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试点、“1+6”农村改革试验区等,在7市地农区、牧区、半农半牧区、林区等,筛选出基础条件好、有代表性、适合推进的县区作为试点,编制县域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力争到2020年率先推进20个试点县区,为全区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探索路径、示范带动、提供经验。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农民日报记者 李鹏

  图片来源新华网

  编辑:李慧斌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