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是一位说不尽道不完的悲剧人物,他最豪迈的义举就是入咸阳宫刺杀秦王嬴政,用最直接的方式,彰显了“义”这个字的涵义。

在战国纷争的时代,荆轲算得上一名侠客,他经常背着剑到处游荡,常常与盖聂谈论剑术,但可以肯定的是,荆轲与盖聂谈论的一定不是百步飞剑。荆轲四处游荡时,行侠仗义,他在燕国遇到了的田光,后来太子丹想要刺杀秦王,田光就举荐了荆轲。

但凡想成就一番事业的人,做事情总会有目的和动机。

荆轲作为一个游侠,生在战国这样一个乱世,无论是秦王执掌天下还是楚王执掌天下亦或是魏王执掌天下,对荆轲而言,都没有太大的意义,他依旧是一名侠客,依旧四处游荡,依旧跟人谈论剑术,依旧行侠仗义。

田光见荆轲是一把好手,就把荆轲引荐给了燕丹。燕丹把荆轲奉为上宾,给他吃好的,穿好的,让他骑最好的马,还给他花不完的金叶子。

数不尽的锦衣,吃不完的玉食,玩不累的美女,还有这辈子都没见过的钱,荆轲做梦也没有想到,他能过上这样的生活,内心底对燕丹的行为深表感激。

都说,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当荆轲知道燕丹要刺杀秦王嬴政保卫燕国时,他依然接受了燕丹嘱托,决意要去刺杀秦王。虽然这是一件看上去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就凭燕丹给他如此高贵的生活,他也应该为燕丹视死如归。

终于,荆轲和秦舞阳作为燕国使者,带着樊於期的人头和督亢地图,迤逦来到秦国。秦王嬴政很高兴的接见了他,毕竟燕国当时是诸侯国,差人来献樊於期的人头和督亢地图,是一件非常令人值得高兴的事情。

秦王在王宫里用高规格九宾之礼接待了荆轲,安排了大朝会,秦王嬴政特别享受这样的时刻,他要在众大臣的见证下,看到燕国使者送来的人头和抵抗地图。荆轲献上樊於期的人头之后,拿出了督亢地图,他放在秦王面前慢慢的展开,展开,再展开,终于出现了裹在地图里那把锋利的匕首。

荆轲没有直接操起匕首刺杀秦王嬴政,而是一把抓住嬴政宽大的衣袖。可能是秦王的衣服质量太差,荆轲抓住衣袖之后,嬴政猛一用劲儿,竟然挣掉了衣袖。接着,两人绕着大殿跑来跑去,像老鹰捉小鸡。

根据秦国的律法,大臣不能剑履上殿,所以,群臣没有一个带武器的,看到荆轲撵着秦王嬴政乱跑,其中有个大臣急忙提醒嬴政,告诉他身上背着剑,嬴政这才意识到自己有武器。他二话不说,当机立断,抽出长剑,砍了荆轲的腿。

其实,荆轲并没有想杀嬴政,他只是想抓住嬴政,逼迫嬴政订立契约,归还吞并燕国的土地,一次来回报燕丹。

然而,事实证明,荆轲太天真了,他手里拿着刀,撵着跑了许久,竟然说不是为了杀嬴政,而是为了胁迫他,这话鬼才信。老话说,匹夫无罪,怀璧其罪,你拿了一把刀,绕宫殿跑了这么一大圈,你说自己不是想杀人,只是想胁迫,秦王嬴政才不傻。

荆轲触怒了秦王嬴政,嬴政不但把荆轲分尸示众,还出兵攻打燕国。

荆轲刺秦王在战国历史上是非常悲壮的一幕,也是六国垂死挣扎的真实写照。六国的灭亡是时代潮流的趋势,荆轲的冒险行为,只是螳臂当车,他的死,也是一种无谓的牺牲。

孟子云: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从战国时期的荆轲、高渐离到三国时期的关云长,从大宋时期梁山好汉的替天行道到近代霍元甲的以武兴国,豪侠之士的悲壮与正气,形成了两千多年以来中国人崇尚“大义”的传统。

历史上,所有的豪侠之士都具有义薄云天、打抱不平、嫉恶如仇、舍己为人、见义勇为、助人为乐这些共同且显著的特征。在阶级压迫深重的封建社会,最底层的人只有靠着一个义气,与他人结成不似兄弟生死兄弟的亲密关系,最常见的就是刚才说到的《水浒传》里的一百单八将,他们以“义”为纽带,在聚义厅内,结成了四海之内皆兄弟的袍泽关系。

虽然荆轲的牺牲是无谓的,但他知恩图报,不惜为知己者死的慷慨仗义,让人们口碑载道。尽管荆轲是一个悲剧式的英雄,但他却比那些刺杀成功的刺客们名气大得多。

在当今社会,古代那种行侠仗义的风气虽然有些已经淡漠,但我们仍能看得见。斑马线上,女司机搀扶老人过马路,道路旁,外卖哥勇救落水儿童,旅途中,女护士救助突发患病者,这些助人为乐的行为,都是“义”的表现,他们用实际行动传承“义”这种精神,就像“雷锋”一样,处处助人为乐,默默做下好事,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这就是一种“义”举。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陶渊明这两句诗赞颂的就是荆轲。荆轲为了报答燕丹知遇之恩,毅然决绝的踏上了刺杀秦王的路,体现的就是中华传统精神中的“义”。虽然现在已经进入新时代,但我们仍然需要有“义”举。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这样的“义”举,值得每个人传承。

不一样的文章,不一样的精彩,更多内容,请关注【雄观大历史】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