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金风

2016年6月15日《经济日报》财经版刊出了一则催债公告。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六安开发区支行债务催收和督促履行保证责任的公告。粗看不引人注目,细思则让人惊恐,聊聊数百字的公告,却披露出了银行庞大逾期贷款冰山背后令人震惊的黑幕。

催债表上列明的逾期贷款余额共计56516018.56元,对于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县区级支行来说,不是一个小数目。令人诧异的是这些违约贷款全部是个人而非法人贷款,更让人吃惊的是,这些贷款个人大部分是80后和90后,如被催债的叶德良,身份证号显示其出生日期为1990年10月3日;金彬彬,1991年4月20日生,根据其所积欠的利息金额推算,其贷款行为应发生在2010年前后,也就是借贷行发生在他们刚刚成年,是什么力量促使银行毫无顾忌地把三、四百万元贷款借给初出茅庐的年轻人,他们是否有足够的资产可抵押变现?他们的经营现金流到底如何?银行的小二和掌柜放款前到底有没有进行尽责调查?这些贷款没有一笔超过500万元,是否有意控制在一定的审批额度下?

当然,这些贷款是有担保的,担保公司叫六安永翔投资担保有限公司,也是被银行履行担保责任的对象。也许银行觉得因为有担保就放款了,那么担保公司为什么不对自己客户资信进行审查,银行可能看走眼了,担保公司也“老眼昏花”,自己担保的客户居然出现大面积违约?这事如同芝麻掉进针眼里,也太巧了吧!这其中到底有什么蹊跷?

查询全国企业信用信息网显示,六安永翔投资担保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为12,800万元。股东有二,彭家雄和黄文强,出资金额分别为9600万元和3200万元。许可经营项目:贷款担保、票据承兑担保、贸易融资担保、项目融资担保、信用证担保业务。一般经营项目:诉讼保全担保、履约担保业务,与担保业务有关的融资咨询、财务顾问中介服务,以自有资金进行投资业务。

法人登记机关为六安市金安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核准日期为2012年3月12日,登记状态为迁出。2013年、2014年企业年检信息显示为歇业,对外提供保证担保信息一栏显示为空。

刚开办不久的公司为何就歇业了呢?网络搜索的新闻线索显示,2013年初,安徽省政府金融办公布,吊销10家融资性担保机构经营许可证,注册资本1.28亿元的六安永翔投资担保公司名列其中,而查询全国企业信用信息网亦显示,由彭家雄任主要股东的六安永翔置业有限公司、六安永翔钢材现货交易市场管理有限公司、六安永翔物流园管理有限公司亦分别于2013年至2014年间歇业。

真所谓此一时,彼一时。在2010年时,却是另一番风光景象。网络搜索到的新闻显示,“2010年2月4日,六安永翔钢材现货交易市场管理有限公司、六安永翔投资担保有限公司与中国建设银行六安分行隆重举行战略合作签约仪式。

六安永翔钢材市场董事长彭家雄和中国建设银行六安分行行长齐彤彤相继致辞,“我的钢铁网”钢材事业部副总经理宋红彬和永翔钢材大市场客商代表都相继发言,表达了对永翔钢材大市场和建行六安分行成功签约的祝贺,以及对永翔钢材大市场今后发展充满了信心。”

“签约仪式结束后,与会嘉宾欣赏了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

合作之初又是隆重签约,又是充满信心,又是一起看演出。然而仅4年之后,六安永翔投资担保有限公司便上了中国建设银行六安分行的催债公告,且广而告之,真不由得让人感叹:这友谊的小船也翻得太快了吧!

2013年以来,六安永翔投资担保有限公司、及其董事长彭家雄更是官司缠身、麻烦不断。从这些官司判决书中,提供了很多解答为什么“这些高额贷款个人大部分是80后,90后”的真实拼图,从而能让我们越来越越接近催债公告背后的真相。

查询中国《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六安皋城支行与六安云祥瑞钢铁物资有限公司、六安永翔投资担保有限公司、六安市金安区城乡建设投资有限公司、陈建云、陈兴安、彭家雄、黄文强金融借款合同纠纷一审判决书》(安徽省六安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事判决书(2013)六民二初字第00318号 )中明载“六安云祥瑞钢铁公司、陈建云在庭前提交书面答辩状称:‘该笔借款由六安永翔担保公司实际使用’。”

查询《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民事判决书(2014)皖民二终字第00594号》中清晰载明,“再查明:彭家雄系永翔钢材公司法定代表人,陈爱玉系彭家雄妻子,郝琳系郝文存的女儿。”

《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民事判决书(2014)皖民二终字第00629号》亦清晰载明,“本院二审另查明:百伟钢铁公司的股东为陈爱玉、叶德良,法定代表人是陈爱玉。经营范围:钢材、金属材料、五金机电销售等。”而在催款公告中,叶德良、陈爱玉赫然在列。如果催款公告上的陈爱玉真是彭家雄妻子,无疑可以还原六安永翔投资担保有限公司为自己担保融资的本来面目。

到此,我们可以做个大胆的推测:在这份催债公告名单上所列的欠款者,实际扮演了套取银行贷款通道的角色,前脚从银行贷到款,后脚便借还给了六安永翔担保公司,并由该司及其实际控制人使用,在催收公告上的近1亿元贷款本息,面临不能偿付的风险。值得指出的是两年前的6月9日,同样的催债公告,也在《经济日报》金融版上刊登过。

这到底是什么样性质的问题?谁该对近1亿元的贷款本息不能偿还负责?银行风控为何形同虚设?执法机构和有关单位应该进行调查并有个说法。

写到最后,还想说句题外话,真是因为经济不景气,产品滞销至银行贷款不能偿还,使得银行不良率走高尚情有可原;但内外勾结,套取银行贷款,再以经济不景气,产品滞销,经营不善为借口恶意逃废银行债务,其所带来的坏账无论如何都不该被原谅。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