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已经获得话说世界公号授权发布

本内容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话说世界》20卷丛书

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是一个保持中立的独立组织,1863年创立,总部设在日内瓦,在全球80多个国家共有大约1.3万名员工。

其资金主要来自于各国政府以及国家红十字会和红新月会的自愿捐赠,宗旨是为战争和武装暴力的受害者提供人道保护和援助。

国际红十字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得到充分发展,并在人道主义援助及保护战俘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

亨利·杜南,瑞士商人和人道主义者,第一届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红十字会创办人,后人尊称他为“红十字会之父”。他开辟了一项誉满全球、造福全人类的伟大事业。每年的5月8日是国际红十字日。

19世纪中叶,在意大利统一战争期间,法国军队与奥地利军队在意大利北部小镇索尔费里诺交战。

在战役当晚,瑞士日内瓦公民亨利·杜南进入有9000多名伤者避难的卡斯蒂廖内村。

伤者躺在基耶萨-马焦雷主教堂里,无人照料,杜南和当地妇女奋斗了几天几夜,为他们提供水并负责清洗和包扎伤口,还分发食物。

亨利·杜南在索尔费里诺战役期间目睹了战争带来的可怕后果,回国后撰写了《索尔费里诺回忆录》。

另外,他主张大力发展国际公约,从而为在战场上受伤的人以及救护人员和战地医院提供保护并保证他们的中立性。

亨利·杜南的呼吁得到了广泛的响应和支持。

1863年10月,有18位政府代表参加的国际红十字会开幕式在日内瓦召开,大会通过了《改善战地武装部队伤者境遇的公约》,也就是《日内瓦公约》。

此公约得到了欧洲各国的赞同。

公约包含10项条款,成为具有国际法律效力的条约规则。

由于杜南先生为瑞士人,为了表彰其为国际人道作出的杰出贡献,决定用其祖国瑞士国旗相同图案相反颜色的旗帜作为这个组织的会旗,这就是红十字旗。

到一战前,世界主要国家都成立了它的分支机构,成为一个为全世界所公认的组织机构。

1901年,当第一届诺贝尔和平奖颁发时,挪威诺贝尔奖委员会选择将这一奖项授予了亨利·杜南。

1864年《日内瓦公约》的建立是亨利·杜南努力的结果,他呼唤对于战时救护伤病员问题的注意,并提倡各国创立救护团体。1864年8月22日,瑞士、法国、比利时、荷兰、葡萄牙等12国在日内瓦签订公约。公约规定了军队医院和医务人员的中立地位和伤病军人不论国籍应受到接待和照顾等。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国际红十字会在相当大程度上扩展了活动范围。

国际红十字会于1914年8月15日在通函中号召各国红十字会支持其援助上百万冲突受害者的新任务。

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展,国际红十字会发现它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而只有与各国红十字会密切合作才能应对这些挑战。

因此,来自世界各地包括美国和日本的红十字护士加入到参战的欧洲各国武装部队的医疗服务工作中。

国际红十字会不仅为战场伤员服务,还成立国际战俘中心,得益于该组织的调解,约有20万名被关押者得以在交战各国间交换,获释并返回祖国。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毒气在战场上的使用越来越多,并造成了可怕的伤害。

为了不让这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被广泛使用,国际红十字会于1918年2月公开呼吁禁止毒气的使用。

尽管在战争的过程中这个呼吁没有实现,但是在战后,该组织的呼吁直接促成了1925年的《日内瓦议定书》,毒气被列为了在战争中禁止使用的武器,该议定书迄今依然有效。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际红十字会将工作重点放在了维护和平上,它开始组织起来向那个方向努力。

第一次世界大战愈合不佳的伤口、经济灾难和民族主义的抬头导致了一些冲突的发生,而国际红十字会发现自己既要在欧洲开展工作,也要在遥远的地方——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开展工作。

至今,国际红十字会仍然在维护世界和平,对受到天灾人祸的受害者提供人道主义援助。

英国护士艾迪丝•卡维尔在比利时从事护理工作,1915年德国人以救护协约国逃兵为由将其杀害。

中国红十字会最早是清政府于1904年在上海创立的“万国红十字会上海支会”。

1912年,改名为中国红十字会,并被国际红十字会正式承认为成员之一。

1952年7月,第18届国际红十字大会承认中国红十字会是中国唯一合法的全国性红十字会。

中国红十字会成为新中国在国际组织中第一个恢复合法席位的团体。

EN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