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现代快报微信公众号11月16日消息 如果孩子被打,您支持他打回去吗?

中国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专家李玫瑾教授做客《开讲啦》节目,被问及这个问题时,给出了肯定回答:“肯定会啊!”

李玫瑾教授还拿自己孙女举例,孙女在幼儿园被小男孩抱起又摔下!李玫瑾教孙女:“可以揪住对方耳朵,直到对方放手。”

如何防止孩子被欺负?李玫瑾指出:要增强体格,学会自我保护!“孩子一定要有体育锻炼。有运动,就有爆发力。有爆发力,就不容易被欺负。”

这一说法,一下激起千层浪!有人支持“打回去”有人觉得应该教孩子忍耐!

“当然要打回去!不然以后还会被欺负,欺负别人的孩子也会继续施暴。”80 后李女士建议。她的女儿在幼儿园上大班,班上有个小男生很喜欢欺负同学,这位小男生施暴对象并没有针对性,而是离谁近就欺负谁。

李女士说,面对同样情况,不少家长却选择让孩子避让,或者选择忍耐。有家长认为:“ 不打回去为好,能承受委屈才能成大器,教育孩子怎么避免被打、见机行事为宜。”

也有家长认为,父母应该参与化解矛盾。“孩子处在受教育阶段,跟同学之间发生点矛盾是难免的。关健看孩子的认错态度,以及家长如何处理孩子之间的矛盾。只要家长不是一味地袒护自己孩子,而是替孩子道歉,并教育孩子以后不能再打人,说不定两个孩子还能成为最好的朋友呢。”

教育专家:教孩子分清情况,有区分地对待

“应当教育孩子,有区分地对待。”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殷飞认为,“ 打不打回去 ”这个问题,不是简单对立,应分清具体情况。打人的小孩有可能是有意的,也可能是无意的;有可能是有针对的,也有可能是没有针对的 ……

很多情况下,孩子被打可能只是偶然情况,因为失误或玩笑过头,殷飞认为,这种情况下应该教孩子包容。而面对有针对的、故意欺凌,殷飞认为应该反抗。而反抗形式有很多种,除了打回去,还可以寻求老师、父母帮助,甚至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至于《开讲啦》中李玫瑾建议“打回去”,殷飞认为,这是在特定事例情境下的建议,而不是一概而论。

法律界人士:单纯鼓励 相当于以暴制暴

孩子被同龄人打,“打回去 ”是不是合理合法的做法?

南京一名从事基层治安的民警说,首先要明确一点,孩子的世界与成年人不一样,对于孩子来说,偶尔动手与校园欺凌不是一回事。如果只是偶尔动手,建议挨打一方想办法脱离或者远离,然后求助于老师、家长等,进行处理。

这位民警表示,如果一味鼓励孩子“打回去”,很可能会使打斗升级,造成更严重的伤害后果。他认为,应该教孩子推开、制止对方,然后脱身。

江苏中虑律师事务所左迎春律师表示,“打回去 ”办法不值得鼓励。一味鼓励 “打回去”,与以暴制暴没有区别。孩子心智尚不成熟,难以保证 “打回去”的力度和必要限度。“比如一个同学挨了打,他当时手上正好有铅笔刀,或者手边有板凳,他拿起这些工具反击,很可能会造成严重伤害后果。”

左迎春认为,对于孩子和家长来说,要学法、守法、知法、懂法。应该教育孩子,被打或看到有人被欺负时,不要忍气吞声,不要害怕,要保持冷静。孩子应先学会如何摆脱暴力,然后向老师、家长或民警等求助。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