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

每 I 晚 I 八 I 点 I 与 I 您

相 I 约 I 家 I 在 I 黄 I 岛 

梦,在路上 来自家在黄岛 00:00 08:22

点击上方 绿标 收听音频 

2018年11月10日,一个寻常的日子,初冬的阳光有点小温暖。

应《家在黄岛》主编静秋的邀约,前往编辑部参加“青岛市作家协会会员证书”颁发座谈会。

“未曾见面,似曾相识。”文友们渐次轻轻叩门而入,静秋主编尚未介绍,我在心里能基本“喊”出他(她)们的名字,因为文字结缘,像一家人一样,没有过多的客套寒暄,刘素洁老师的几句玩笑话一下子拉近了我和大家的距离。大家就近入座,其乐融融的气氛中,静秋主编把会员证书发给大家,并合影留念。

这样一本薄薄的证书在手,于我而言,似乎觉得有些沉甸。作家这个称谓,配我的名字,的的确确还“名不符实”,我在自问。现在的我,至多是个写作爱好者抑或单位文字工作者,离作家沾边还有很远的路要走。好在通往文学殿堂的路上,有《家在黄岛》主编静秋导航,有这么多文友一起作陪在路上,才不觉孤单寂寞,心里稍稍安慰了些。

在业余写作的路上,这是我第三本证书了。九十年代,为胶南人民广播电台采写新闻稿件,发过第一本《通讯员证》,之后,又在青岛日报写过新闻、通讯、评论、征文随笔,发过一本青岛日报社《通讯员证》。那时,因为年轻,因为热血,心里有些澎湃,觉得自己手写稿件变成铅字发表,挺激动挺好玩,玩过之后,就放手了。这一放竟然二十多年。

从前的笔耕痕迹,以为过眼烟云,风吹云散,不料遇见美好。再次动笔写点东西,已是2017年12月,一次偶然的机会,邂逅《家在黄岛》,把睡在电脑里的一篇散文试着投了,当晚,静秋微信回聊:“稿件采用,你基础不错,继续写啊……”

一番鼓励,一份感激。我的业余写作又上路重拾旧好,算是拾乐吧。

趁热打铁,在《家在黄岛》发表了几篇散文后,我又尝试了短篇小说创作,先后发了《老肖和老董》《孝爱天平》《鱼殇》。初次尝试,作品不免幼稚,记得《老》这篇,第一稿时,静秋和我进行了创作沟通:初稿故事布局不够丰富、曲折,留白过多,向我提出了很好的修改建议,至今难忘启蒙。到《鱼》时,静秋面对面,说,这篇有很大进步。发在《家在黄岛》,作家韩松礼老师在微信群里给予了鼓励。

由新闻稿、公文稿写作过渡转型到文学创作,是跨界,是拓宽,需要丰富的文学功底作支撑,我想,还是多读书学习吧!诚如静秋所言:多输入才能有输出。

其实,我说是一次座谈会,不如说茶话会更确切。《家在黄岛》主编静秋早早摆了满满一桌各色水果茶点,热情等我们到来。“正事”办完,又和我们啦家常般聊学习生活、文学创作,近两个小时在不知不觉中过去。

返程,与耿方华老师赶上真情巴士50路公交车,车厢内人满,那叫一个挤,全是赶海回返的人,小桶大袋提篮塞满过道,其中或多或少盛些海蛎子等海鲜,半满不浅。身边一位六旬老人和一位年轻妇女闲聊,老太太说二十多年未曾赶海,今天,趁天气暖和,赶海凑凑热闹……

倏忽间,想想自己,极像这位赶海的老人。在文学的海洋里艺海拾贝,我还是老人新手,暂且不问收获,只管耕耘吧。如是,或许会心态放平,轻装上阵。即使小获,也不负《家在黄岛》这个我初登文学的平台,不负静秋主编的这次会员推荐。

我深信生活的态度是不辜负。不辜负身边每一场花开,不辜负一点一滴的拥有,用心去感恩。

梦,在路上;我,在追梦的路上。

文/李风强

简介:家在黄岛作家联谊会成员。青岛市作家协会会员。

主播/娟子

简介:张娟,上泉朗诵社会员。喜欢音乐,朗诵,写字。保持平凡日子里的小小坚持,对生活尊重,对每个人尊重,真真切切地感知生命的乐趣,继而热忱地面对余生。

本期参与编辑

主编:静   秋

排版:静   秋

校稿:裴   珊

音频:薛亚伦

复审:刘培蕊

发布:裴   珊

“家在黄岛”主编

更多有趣的

请戳一戳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投稿须知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