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庆还有辛亥革命九烈士墓。九位分别是:吴越、范传甲、薛哲、张劲夫、周正峰、李朝栋、胡文彬、张星五、刘志贤。

1912年,辛亥革命胜利后的第二年,著名革命党人、时任安徽都督的柏文蔚,奉令在安庆西门外位于鸭儿塘东面的平山头(今五中校园北面)着手修建辛亥革命九烈士墓。

九烈士墓坐西朝东。东可望城亘逶迤、街肆历历,南边与有“中江第一亭”之称的大观亭毗邻,远可眺长江、皖河的浩淼烟波,片片帆樯;西北两面近对绵亘山峦,远望巍峨龙山,还有那碧波荡漾的石门湖。

近处还有水质甘冽的“龙井”。这真是山水相依,钟灵毓秀之地,可以想见,当年选中这块墓地是花了些功夫的。

墓园中建有宏大墓祠,祠前有塔。祠中列有九烈士墓碑和由杰出革命党人、老同盟会员(曾进入安庆武备练军学堂学习,后任安庆“凤鸣”书院任教习,并在此从事反清活动)张之屏撰文,柏文蔚书写,张辅伯镌刻的《皖江九烈士墓表》。

三人都是辛亥革命中叱咤风云的名人,可见时人对九位烈士的崇敬程度。墓表有云:“……越三年,民国成立,柏都督始运之吴柩,命合诸先烈安葬于安庆之平山头。值国是纷纭,厥工未尽。十二年,封树既迄,孙总理遣使致祭,并亲题墓门云。”

从墓表所记,可以得知,因“国是纷纭”,从九烈士遗体安葬到陵墓完全建成,前后逾十年时间。孙中山先生对马炮营起义评价甚高,誉之是“辛亥革命前的一次规模很大的武装起义”。

民国建立后,世事稍宁,中山先生怀念这些昔日与自己共图反清大业,并因此牺牲的战友,关心他们的后事,他亲自题写了“国魂不死”四字,镌刻于碑,嵌于塔上,以彰烈士英迹于永远。同时,还题写了“皖江九烈士墓”碑。

文中“爰有吴君,奋力一掷”句,就是颂扬著名烈士吴越为揭穿清廷“预备立宪”骗局,吴越,安徽桐城县高甸人,出生于1878年,其父是一位塾师,家境清贫。

吴越8岁丧母后,随父就读。吴越天资聪颖,又勤奋好学,所以进步很快。时值戊戌变法前后,学习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文章和光绪帝颁发的一些变法谕旨。

1912年5月26日,吴越的遗体送回安庆,举行了隆重的葬仪。1929年安庆市将最繁华的一条大街命名为吴越街。在吴越的故乡桐城县,建立了吴越祠,办了吴越中学、吴越小学。吴越的名字将流芳千古,永垂不朽。

勿忘历史,砥砺前行。向所有抛头颅、洒热血的先辈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