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程醫生透露,自己曾接診過一個阿斯伯格綜合徵的孩子,在天文方面很有天賦,後來作爲特長生進入學校,老師都很看好他,認爲他未來完全有望勝任這方面的研究,“一部分孩子有希望成爲某些領域的頂尖人才。家長尤其要調整認知,要知道阿斯伯格綜合徵的孩子或有獨特天賦,但八成是無法做到家長期待的那樣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了。

許多父母以爲,家庭教育的核心就是讓孩子學習好,因而掠奪式的開發孩子的智力,兩三歲背唐詩,四五歲學英語,六七歲請請家教、上輔導班。期盼孩子成績名列前茅,將來要上名牌大學。是不是成績好就會有好的命運呢?諸多家庭教育實踐證明,這是對家庭教育的極大誤解。稍有人生的閱歷的人知道,真正決定一個人命運的是性格而非學習成績。

8歲男孩性格開朗成績好,不料竟被11所學校退學?原因是他和梵高一樣

乍一看,8歲的亮亮是個討人喜歡的小正太。他活潑愛笑,學習成績也不錯。然而,才上小學二年級的他已經被3所幼兒園、8所小學勒令退學,而且每次都是同學家長聯名要求,原因是他和梵高一樣??

8歲的孩子爲什麼和梵高一樣?近日,在寧波市康寧醫院兒少科,亮亮的父母向醫生倒出了心中的苦水。

8歲男孩幾年間換了11所學校

亮亮的父母都是老師,提到自己的兒子他們是欲哭無淚。亮亮五官端正,身體發育良好,人也很活潑,臉上常掛着笑容,數學經常考滿分,語文也都在90分以上。誰能想到,這樣看起來完美的孩子實際上問題多多。

亮亮的小問題包括:

從小不喜歡看人的眼睛,有時在媽媽再三要求下會瞟對方一眼;

從小不會撒嬌,不會求助,講話晚,行動比一般孩子略笨拙一些;

大一些了喜歡談論青蛙,動不動扯到青蛙,不管人家愛不愛聽,他都能侃侃而談講個半天。

上幼兒園後,亮亮的問題更多更大了。導致他屢被學校拒絕的就是他和其他小朋友的交往方式。明明是想跟人家玩但不懂開口,反而是通過拍打的方式與他人搭訕,結果發展成兩個孩子打起來了。後來,亮亮乾脆威脅其他同學跟自己玩,同學若不聽話他就揍人家。

幾次下來引發衆怒,孩子們排擠他,家長們也聯名抗議。父母也漸漸意識到自己的孩子可能是有病,而不是大家口中的“熊孩子”。

媽媽告訴醫生,前不久,爲了帶孩子看病,也爲了方便看管孩子,自己辭去了工作。母子倆單獨相處的時間很多,但當媽媽的總覺得,兒子跟自己不親,對他好他似乎也不在乎,更別提一些親密互動了。

“如果不是他日常溝通正常,學習能力也不錯,我都懷疑他是自閉症了。”媽媽如是說。

醫生的診斷結果:罕見“天才病”

“人們熟悉的自閉症多是低功能自閉症,患兒交流困難,智力低下,整個人可能木木的。這個孩子的情況屬於高功能自閉症的一個特型——阿斯伯格綜合徵。”

程醫生表示,有研究認爲,很多世界名家也都是阿斯伯格綜合徵的患者,因此,這種病還有另一個名字,天才病。

“天才病”孩子的未來前途無量,或將影響世界

“與其勉強孩子做他不喜歡做的事,不如鼓勵他發展自己的愛好,爲他量身定製培養計劃,讓他們的興趣和天賦得以更好地呈現。”程醫生透露,一部分孩子有希望成爲某些領域的頂尖人才。”

天才病的名字雖然好聽,但無法掩蓋疾病本身的殘酷。阿斯伯格綜合徵的患者會有如下表現:

人際交往困難。患者有與人交往的強烈意願,卻缺乏相應的技巧,所採取的交往方式刻板、生硬、程式化,更無法理解表情、眼色、肢體動作等非語言表達的信息。

所以患者往往不受歡迎,也不能靈活地應對場景變化,難以融入羣體,建立並維持良好的人際關係。

理想和現實的落差反過來還會讓患者更加努力地以自己的方式去與人交往,由此形成惡性循環。

語言交流困難。患者會說話,而且表達通常很流暢,但不能與人進行有效溝通。他不知道什麼是察言觀色,不會根據他人的反應調整自己的表達。

他還會堅持表達自己想表達的內容而不管對方是否有興趣,以亮亮爲例,他就是一個勁地說青蛙長青蛙短。

此外,患者自己會大量使用書面語言,給人咬文嚼字、古板生硬的感覺,同時對對方接地氣的話,幽默的隱喻的有雙關意義的詞句,也一概理解不了。

行爲模式刻板。這一點與低功能自閉症患者相似。有的患者每天要喫一樣的飯菜,走一樣的路線,用一樣的物品,如果稍有改變就可能煩躁不安。

或有一些奇怪愛好。如記火車時刻表、彩票獲獎者名字、高山或大廈的高度等。

此外,運動也往往是阿斯伯格綜合徵患者的短板。他們可能比同齡人更晚學會騎自行車、打球等。而且他們的行動總給人笨笨的、怪怪的感覺,在視覺運動協調能力方式有顯著缺陷。

“天才病”只能改善不能治癒

醫學界普遍認爲,阿斯伯格綜合徵與遺傳相關,但也不能完全排除環境因素,如母親在孕期的情緒等。男孩發病率是女孩的數倍,因此也有學者認爲發病與雄性激素相關。

目前,這一疾病只能改善不能治癒,而且越早干預效果越好。阿斯伯格綜合徵的孩子需要接受的訓練內容包括人際關係促進、行爲矯正、認知訓練、情緒調控等等。

專家建議,針對這類孩子人們要做的就是理解、包容和接納。要知道他們的問題不是調皮搗蛋,也不是智力障礙,更不是師長教育失誤,而是他們有一個特別的大腦。

家長尤其要調整認知,要知道阿斯伯格綜合徵的孩子或有獨特天賦,但八成是無法做到家長期待的那樣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了。

尤其是社交方面,家長可以引導,可以告訴他某個肢體動作所代表的意思,但不能指望孩子在人際中能如魚得水,八面玲瓏。

“與其勉強孩子做他不喜歡做的事,不如鼓勵他發展自己的愛好,爲他量身定製培養計劃,讓他們的興趣和天賦得以更好地呈現。”

程醫生透露,自己曾接診過一個阿斯伯格綜合徵的孩子,在天文方面很有天賦,後來作爲特長生進入學校,老師都很看好他,認爲他未來完全有望勝任這方面的研究,“一部分孩子有希望成爲某些領域的頂尖人才。

這一疾病只能改善不能治癒,點個大拇指,希望大家可以理解、包容和接納這些“天才們”!

瞭解情緒、表達情緒、解決情緒纔是培養高情商的基礎,不過,6歲之前的孩子是聽不進去道理的,年紀輕輕的他們獲取知識的捷徑就是故事,優秀的孩子必定是見過世面的孩子,他們的背後一定站着有眼界有見識的父母。所以李玟謹教授給大家推薦以下的書籍,一共10冊裏包含了如何合理科學的去教育孩子。

就像斯坦福教授所說:注重孩子早期教育與陪伴,是父母這一生最划算的投資!

比如,給孩子買一本童書繪本用不了多少錢,但會讓孩子學習到很多知識。

3-6歲是孩子的閱讀敏感期,我在小的時候總聽母親給我講故事,這也驅使我養成了良好閱讀習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