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杉(笔名:圆的方块),2009年9月进入天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学习,2013年,保送本校直博生,师从李家俊教授和赵乃勤教授。2016年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资助,赴法国图卢兹第三大学Patrice Simon教授课题组联合培养。共发表SCI论文15篇,包括Adv. Funct. Mater, J. Mater. Chem. A等11篇一区期刊,影响因子总计75+。果壳网签约作者,多篇10万+科普文章,先后获得了2016、2017年博士生国家奖学金,首届师昌绪特等奖学金等多项荣誉。

  

  朱杉(笔名:圆的方块)

  见到朱杉,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帅!一个善于聊天的博士生,侃侃而谈,这也使得我们的采访并不局限于科研。结束前我问他:

  你是什么星座的?

  狮子座的。

  我是射手座的。

  你会天马流星拳么?

  不会,那你会狮子吼么?

  哈哈。

  你刚才提到在国外有更多的时间审视自己,你怎么评价自己?

  我以前觉得自己不错。其实也有遗憾,就是自己的可能性在逐渐丧失。比如说,我数学不好,后来发现,什么东西做深了,都是数学。很遗憾的一件事就是数学没学好。之后还遗憾编程没学好。

  除此之外呢?

  其实吧,见过的越多,经历的越多,觉得这个世界这么厉害,对自己很难有一个准确的评价。

  所以你在“我的天大十年”中说自己是个普通人。

  我最大的优势是什么?是我足够老。时间是我的朋友。任何一个人把自己的人生浓缩在90分钟里,都会非常的精彩。我觉得参加学生科学奖的那些本科生都特别厉害,等他们到我这个岁数的时候,会比我优秀很多。

  那我换一种问法,我觉得你特别有个性,你是一个特别有想法的人么?

  算是,我觉得这个“有想法”形容词挺好,但这也是个危险的形容词。因为“有想法”很多时候带来的是失败。大多时候是想象的很好,实际做出来顶多60%,这个时候就很有挫败感。

  除了这两个词,还有适合你的词么?

  适合我的词,我。。。我活的挺随性的吧,相对来讲挺自由的。

  恩,的确,通过采访能够感受到。

  想法越独立,代价越大。这也是“有想法”的缺点吧。

  

  他有一个自己的公众号,叫“圆的方块”。问他为什么叫这个名字,他说:朱是红色,杉是绿色,大红大绿其实是矛盾的;圆的方块,圆和方,也是矛盾的;谁的一生不是矛盾的一生呢,在矛盾中生活与成长。哈哈,不过现在后悔了,果壳文章下方的留言,方块老师、圆的老师、圆的方块老师,说起来很拗口,没有传播力,但是不能改了。我尽量用文字还原我们的采访,可能会有些长,但,绝不无聊。

  

  01

  本 科

  你当时为什么选择材料学?

  我理科还行,数学一般,感觉材料学兼顾理化生,专业名字很酷,就选了材料学专业。

  有什么可以分享的学习方法么?

  主要是下功夫,没啥好方法。功夫不到,再多的技巧也没用。古人说:守正居奇,很多人重视“居奇”,但是更重要的是“守正”。所以主要还是花时间吧,没有什么特别好的方法。

  你本科时,时间花在了什么上?

  看书吧,大一大二也做了一些社团,感觉不太适合自己,大三退了,就去图书馆。当时老校区科图没有信号,所以我基本上去科图自习,没信号啥也干不了,只能看书,想办法让自己安静下来。

  当时爱看什么书呢?

  我特别喜欢村上春树,这个人对我影响挺大的。他笔下的男主大多30岁左右,孑然一人,自得其乐。哈哈,这不就是我么,读起来特别开心,有代入感。

  科普也读,记得当时读过一本书,讲理查德·费曼,叫《别闹了,费曼先生》,另外还有一套讲义,叫《费曼物理学讲义》,这两本书对我启发很大,让我知道科学家也能挺酷的。

  所以,你推荐一套理科的书,一套文科的书?

  你觉得书一定要分文理么?我觉得历史学家,比如写《枪炮、病菌与钢铁》这本书的人,他的逻辑思维很强。我觉得学历史拼到最后,拼的也是逻辑。所以很难把一本书单独的分成文科和理科吧。

  你一个人泡馆,会觉得无聊么?

  没觉得无聊,你觉得什么会让你开心?

  我么?发呆吧。

  发呆会让人开心。其实读书也是一样的,也是一种发呆吧,把自己抽离出来。心理学有个词叫心流,当全神贯注投入一件事情的时候,甚至感觉不到时间的存在。现在就很难了,现在很难有大块的时间,让自己沉浸在一个事情中。所以当时看书并不觉得无聊,很舒服。你觉得发呆无聊么?

  不无聊。

  是呀,很舒服。

  

  02

  直 博

  当时,为什么选择直博,是老师劝你读博么?

  我是天大的本科生,成绩一直不错,老师也觉得我可以。再有,听说博士工资还不错,就读了。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我大一的时候,听一个大四的学长说去美国,我当时觉得好酷呀,我大四一定要去美国。后来我大四去了美国做毕设。后来我又去了以色列,去了不少国家。后来觉得欧洲还没去过,突然自然基金委有这么一个机会,去了法国。其实先有个念头,或者叫执念也好,然后一不小心,或许就能实现吧。

  你大四直博的时候有没有想过博士期间会去法国?

  我倒没有想过会去法国,不过我确定自己肯定要出国,就是隐约觉得自己未来大体的轮廓,后来这些细节都是走到那一步,才知道的,包括当时直博。现在来看,我也确实挺适合做科研的,我知道这个框架,然后就往里填东西呗。

  那你对于你未来的框架,是一个什么样的设计?

  其实我现在还是挺迷茫的,因为我选择还是挺多的。我现在做科研挺好,写科普也不错,喜马拉雅讲书最近也在找我。其实科研工作者也行,科普工作者也行,知识工作者也行,能干的还挺多。我都这么大岁数了,还在人生节点上选择,也还是挺困惑的。

  现在对未来的想法是什么?

  科研和科普两条路都走着吧,科研和科普不冲突,是相互促进的,包括我对很多知识的理解,都是在写科普时形成的。其实。科研是一个线,写科普可以把科研的这条线拓宽。初步的框架是这样的,但具体怎么做,我也不知道。这个世界变化太快了,我也并不确定未来的方向。眼下毕业以后应该去读个博后。

  去哪个国家读博后,有想过么?

  先在国内吧。因为我很多国家都待过,觉得还是在中国读博后的可能性比较大。当你在国外,一个陌生的社会里,你会觉得自己被束缚住。一个人单纯地一直做一件事,还是会倦的。所以还是想做点五光十色的事,做这种事,在国内的空间会更大。同样一种语言,同样一种文化,有想法更容易做。

  

  03

  果 壳

  你也提到了你的科普工作,这是你独有的一个背景。

  对,这应该也是一个加分项,我多了一个维度。

  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写科普文章的?

  去年,到现在大约一年半吧。我还挺勤奋的,年终总结给我发了个话唠奖,因为我写的特别多。

  一个什么契机让你开始的?

  契机,应该是没钱了吧,哈哈,果壳给的薪水还挺好的。当时因为在法国,科研节奏比较慢,突然有了大段的时间。大段的时间,总得想着干点啥。异国他乡,能干点啥呢?正好又缺钱,又有这个本事,那就从事一些脑力劳动吧。我当时是写知乎自己的专栏,自我感觉良好,然后就主动联系果壳的编辑,正好我是做纳米材料的,他们当时天文、生物的撰稿人比较多,缺少纳米方面的文章。

  是的,当时科普文章多偏物理,而化学和纳米材料的科普文章较少。

  对对,主要是不好写。我开始觉得自己写的挺好,结果编辑说我的文字和表达都有很多问题,他就帮我改改改。后来,写了大概有小半年,才上道了。开始是发在果壳科学人那个板块,后来慢慢的就在果壳主网上发了。写科普有时候挺累的,不过看在钱的面子上,哈哈,还是写吧。

  

  04

  科 研

  你的科研方向是?

  储能方向,超级电容器。

  导师是?

  李家俊老师和赵乃勤老师

  我记得赵乃勤老师做的是金属方向?

  是这样的,我们组开始是将碳材料和金属结合,后来觉得有必要开发碳材料的潜力,于是就尝试着做些储能的应用。我刚进实验室时,组里这个方面还挺弱,也是摸索了很长时间。我是博士第三年才开始发文章,尝试了蛮久。

  你对储能领域,或者说你在做的科研方向,有什么梦想?

  我其实特别想把产业化做好。我发了不少文章,但觉得发文章是整个科研环节中,比较简单的一件事情。只要你的思路好,设备全,发文章真的不难。但是要想扩大做产业化,真的很难。难死了,举步维艰。

  所以产业化是你现阶段的一个梦想?

  算是对自己的一个交代吧。

  科研本身其实是个未知数

  是的,但是实验室现在接下了这个项目,总不能花了科研经费,什么都没做出来,然后和领导说,科研是个未知数,哈哈。还是希望能成。

  

  05

  旅 行

  你去过很多国家?

  其实我挺骄傲的,我出国去过25个国家。

  去做什么呢?

  美国、以色列和法国这是正经去学习,大四在美国感觉很好,回来以后有机会就往外面跑。先是去的泰国、马兰西亚、韩国这些近的,后来学校有项目去了以色列。那地方确实挺别致的,三个洲交接,各种文化冲突、战乱纷争。人的生存状态确实不一样,挺震撼的。

  去以色列是?

  暑期项目,学习纳米传感器。

  有没有遇到过危险?

  危险还是遭遇过几次,比如路边炸弹我也碰到过。之后在比利时,哥本哈根的一个区,是无政府主义者聚集地。他们在那里卖大麻。当时我不知道,就去了。一进去,就蒙了,街道两旁都是毒贩子。当时吓得够呛,但后来觉得也算开眼了吧。

  你觉得旅行的意义是什么?

  旅行可以从你自己的生活中跳出来,国外和国内还不一样,国与国之间的差别还是蛮大的,语言、文化之类的,所以当在国外,所有精力都在适应这个环境,就忘了自己平时遭受的困难,是个暂时抽离的过程吧。我希望在30岁前,去满30个国家。

  你这么爱玩,什么时间做科研?

  做科研是一个24小时的job,这也算是脑力劳动的一个好处吧,可以无时无刻地在进行。我有时很早回家,但也会思考着实验,很多过程都是在脑子里发生的。导师说我“脑子比较活”,可能算是我一个优点。当然,我也赶上这几年纳米材料比较热,也是拜时代所赐。个人努力加时代命运,感谢时代吧。

  

  偷拍了哥本哈根“自由城”的一角

  06

  差 别

  咱们说说学校,你在国外的学校和在天大对比有什么区别?

  两个学校世界排名差不多,但是法国学校给人感觉可破了,实验条件也可破了。但是,自由。

  除了自由,还有什么不一样的?

  就是,会知道自己的边界在哪。我怎么描述这件事呢,在国内,周围永远有认识的人,说的话周围永远有人听得懂。但是在法国,我去的又是一个小城市,很少能碰到中国人,无论说什么,别人都不知道。当没人能够回馈自己的时候,就得自己回馈自己了,反而可以看清自己。我不知道能不能表达清楚我的意思。

  就是有更多的时间和自己相处?

  对对对,就是在做实验之余,有大把的时间静下来,可以锻炼身体,看了好多遍村上春树,kindle都看坏了一个,然后我真的感受到了什么是“我”,这个感受还挺难得的。我可能描述不出来这种状态。

  像当年王守仁格竹子,突然顿悟的感觉?

  我没那么厉害,就是看清楚自己是什么样子了。可能也会稍微知道想要什么了,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吧。这是国外环境能带来的。在国内,不断地会有人给你反馈,试图联系你,当然随时和世界连接不是件坏事。

  所以国内会给你相对浮躁一点的感觉?

  浮躁一点,但这不是一件坏事。

  浮躁是个中性词。

  对,或者说是个连接多的状态。所以我还想在国内再待两年,我不需要太清净了,年轻人太清净干啥呀。寻找更多的可能性吧。

  

  07

  建 议

  能不能通过你的经历,给本科生提点建议?

  把英语学好,把编程学好,把身体锻炼好。就是如果有一天材料学做不下去了,英语编程学好,身体练好至少不会错。

  听完他的故事,如果,你还觉得他是个普通人,可能我们对“普通人”的定义存在分歧。但至少我相信,他前进的脚步,不会停止。正如他所说的“我准备好了,可以远航”。

  圆的方块 文章回顾:

  1、手机爆炸,CEO惨死家中,锂电池因何化身“定时炸弹”?

  2、拥有超强嗅觉,是怎样一种体验?

  3、这skr什么样的研究,让两位科学家“相爱相杀”,不能自拔?

  4、怎样的物理学天才,让诺贝尔奖组委会破例为他改了颁奖地点

  5、手机又没电,烦,说好的超长待机啥时候实现?

  图片来源丨天津大学学生科技创新创业协会

  文字来源丨天津大学学生科技创新创业协会

  图文编辑丨天津大学学生科技创新创业协会

  微信公众号全新改版

  如果你还想找到“我是科学家”

  请尽快将【我是科学家iScientist】设置为“星标”欢迎个人转发到朋友圈

  【拓展阅读】为什么王思聪吞热狗会引起围观?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