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过在美军分析了从苏联叛逃的那架飞机之后发现,Mig-25的整个技术性能并没有西方想象得那么先进:机身的百分之七十以上都是由不锈钢打造的,在雷达系统上甚至使用了早已经过时的零件,甚至由于超过二十吨的重量导致转弯半径巨大而被西方称为“直线战斗机”。1973年10月,在Mig-25已经投入量产并正式服役了将近四年之后,又出现了坠机事件——驾驶员在低速飞行时触发了小概率发生的翼面气动突变,导致尾翼在气流压迫下无法还原,使得飞机陷入了轴向翻滚,而因为当时较低的飞行高度(1500m),驾驶员没有充足时间进行调整,最终飞身碎骨。

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前夕,以色列地面监测站发现苏军的新型战斗机Mig-25频繁出现在以色列领空执行侦察任务。以方果断派出了美国F-4战机(当时西方世界性能最为优越的战斗机)对其进行拦截,却被Mig-25迅速甩开——这种飞机安装的加力燃烧室可以在短时间内大幅度提高战机的飞行速度。面对这种情况,F-4驾驶员立即发射“响尾蛇”导弹试图追击,但让他感到震惊的是以“响尾蛇”导弹的速度都没能成功追上新式战机。地面监测站取得的数据显示,MIg-25在飞行时的最高速度达到了3.2马赫,这惊动了整个西方世界。

西方军事专家一直想不明白为什么苏联人可以在科技水平相当的情况下制造出这种水平的战斗机,如果不是1976年有苏联飞行员驾驶Mig-25叛逃的话,他们恐怕会被一直蒙在鼓里。实际上苏联之所以费尽心思打造这款超高音速战斗机,是为了应对此前被美军寄予厚望的XB-70“女武神”轰炸机。不过由于种种原因XB-70项目被取消了,Mig-25“Foxbat”却最终成功服役,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了悬挂在西方人头顶上的一把“达摩克利斯剑”。

一、“女武神”阴影下的紧急研发
二战结束之后,世界各国的火箭技术飞速发展,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美苏等国都大规模装备了弹道导弹。而这一现象也催生了“要导弹不要飞机”的导弹优越论,这一理论在军事领域有着大量拥趸,苏联受到影响最甚——赫鲁晓夫本人也认为弹道导弹和超音速战机在职能上高度重合,不过前者的成本要低很多。这种风潮导致当时苏联的航空飞机研发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停滞不前。而另外一个超级大国美国的军方人士虽然也受到这一理论的影响,但一直以来对超音速轰炸机的追求使得他们并没有停止先进战机的研发。

当苏联得知美军在研发XB-70和SR-71两种最高速度超过3马赫战机的消息后,立即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当时苏军最先进的截击机在这种速度下也毫无办法,一旦XB-70研发成功,将会让苏联时刻处于危险之下。1958年,在航空工业部长杰明捷夫的支持下,米高扬科技局开始了对新式高空截击机的研发,并于5年后试飞成功。在研发的过程中,设计人员十分谨慎,为了测试新式的R15-300涡轮喷气发动机,他们甚至专门准备了由Mig-21改装而来的测试飞机并进行多次试飞确保万无一失。1964年3月到9月之间,一共有三架Mig-25试飞成功,并打破了多项世界纪录。

这种截击机在诞生之初就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西方军事专家一度以为苏联在大型钛合金部件的加工技术有了重大突破才让Mig-25的机身可以承受3.2马赫高速带来了300度高温。不过在美军分析了从苏联叛逃的那架飞机之后发现,Mig-25的整个技术性能并没有西方想象得那么先进:机身的百分之七十以上都是由不锈钢打造的,在雷达系统上甚至使用了早已经过时的零件,甚至由于超过二十吨的重量导致转弯半径巨大而被西方称为“直线战斗机”。虽然难以转弯确实是个硬伤,但是也使Mig-25战机的机身强度很高——后来的伊拉克战争期间,美军试图通过用坦克碾压的方式销毁被击落的米格机身,结果直接顺着机翼开了上去。无论如何,仅从结果来看,Mig-25成功达到了设计要求,在担当高空截击机时展现出了十分强大的性能。

二、Mig-25十分先进的气动布局
Mig-25采用的气动布局与之前的几种米格系列战机完全不同,是由米高扬设计局与苏联空气动力学研究院共同研究得出的“智慧结晶”。Mig-25“Foxbat”是现代喷气式战斗机中第一种使用双垂尾布局的机型,全机采取了水平尾翼,机翼的后掠角角度为42度。62平方米的机翼面积可以让Mig-25得以在两万米的高空执行巡航飞行任务;这种飞机的展弦比较小,为3.2,而这种小展弦比和42度的中等后掠角可以保证机翼的刚度;在设计之初,机翼并没有设计下反角(即水平面和机翼基准面的夹角),不过在随后的测试中设计人员发现机翼存在严重的上反效应,于是改加了5度的下反角。

在最初的布局之中,为了保证航向的稳定性Mig-25采用了尾部腹鳍和双垂尾的设计,但是在试飞中发现这样的结构有可能对飞机的着陆产生不利影响,后来经过多次测试修改了垂尾和尾鳍的面积才克服了这一问题;而在进气管方面,Mig-25使用了矩形二元进气管,这也是米格系列飞机中第一种使用两侧进气管的机型,但是会出现在条件较差跑道起降时吸入杂物的问题,这个问题直到现在也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除了这些微小问题之外,Mig-25在测试和服役阶段都曾出现过严重故障导致机毁人亡的惨剧。

1967年10月,苏军首席试飞员在一次飞行测试中因为副翼过度扭转时飞机出现了副翼反操作现象,导致飞机瞬间向期待方向的反方向快速反转,最终坠毁,在这一事件发生后设计人员规定飞行员在高速飞行时仅使用差动平尾进行操作,但这样的规定也让飞行员遇到了新的问题:平尾安装位置不当导致在一些极端飞行状态中助力器的功率不足;1973年10月,在Mig-25已经投入量产并正式服役了将近四年之后,又出现了坠机事件——驾驶员在低速飞行时触发了小概率发生的翼面气动突变,导致尾翼在气流压迫下无法还原,使得飞机陷入了轴向翻滚,而因为当时较低的飞行高度(1500m),驾驶员没有充足时间进行调整,最终飞身碎骨。经过研究之后,军方花费将近一年的时间调整了Mig-25的转轴,成功解决了飞机在低空低速情况下小概率失稳的问题。

在空机时,Mig-25的最高时速可以达到3.2马赫,但当满载半吨导弹时速度会降到3马赫以下。测试人员发现,全速飞行很容易损害飞机的发动机,除此之外这种飞机维持最高速飞行速度的时间长短取决于机内储存的冷却剂容量,但是冷却剂会挤占燃油的携带量,这也就意味着最高时速的维持时间和续航时间不可得兼。在实战中,军方对Mig-25的各方面承载量都有严格要求,因为曾经出现过重量较大导致机体出现不可逆形变的情况。这一现象被认为是气动原因,而不是机体在设计上的强度原因。

三、多种机载导弹带来强大火力
作为专门截击入侵敌机以保护己方重要枢纽的截击机,Mig-25装备了Mertch-A阵列雷达和Mig-RP-25雷达这样高性能的雷达系统以及多枚威力巨大的空对空导弹——包括R-23中距离空对空导弹、R-40RT导弹、R-60短程空对空导弹以及AA-9短程导弹等多种可以给敌方飞机带来很大战略威胁的先进武器。在1976年发生飞行员叛逃事件之后,为了避免泄密,苏联在随后的机型中安装了RP-25M“Sapfir”连续波体制雷达,并在机鼻部位安装了TP-26跟踪系统以达到45km的目标搜索范围。

而Mig-25最具代表性的机载武器就是AA-9“阿莫斯”空对空导弹,这一武器在随后的Mig-31中也得到了普遍使用。该型号导弹即使是在今天也是十分优秀的,它采用多功能雷达导引,打击范围极大(兼具下视、下射能力),既可以攻击敌方低空飞行的巡航导弹,也可以对敌方入侵的战略轰炸机(假想敌XB-70)造成致命打击。与同时期美军的AIM-54A导弹相比,这种导弹的重量更大,机动性也要更好,最主要的是它的最大射程可达120km。

在实战之中,Mig-25坚固结实的机身和可以随时起飞并迅速到达指定位置、指定高度对敌机展开拦截的特点起到了很大作用。凭借这些优点,出口至伊拉克的Mig-25得以在服役二十多年后还在伊军“稀碎”的防空体系中击落美国的F-18战机,这也是伊拉克战争中伊军击落的唯一一架美军战斗机。Mig-25可以以低于两倍音速的速度绕过北约机群,在不与预警机颤抖的情况下找到机会,在30km之外使用机载的空对空导弹进行打击。

总体来说,Mig-25是一款性能十分优越的飞机,其全钢打造的机身和逆天的动力系统是史上绝无仅有的,是苏联唯一一款可以高速截击美军“黑鸟”侦察机的战机。在当时苏联掌握的技术并不高端的情况下,设计人员通过简单粗暴的方式达到了想要的效果,它也因此成为了能够真正代表苏联的战斗机之一。虽然Mig-25有着缺陷与不足,但是它的诞生让我们看到那一代人的艰苦条件下的坚韧与不屈,也让西方社会感受到了真正的威胁。Mig-25代表了苏联战斗机的最高水平,它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投身军工事业,为现代战斗机的发展作出贡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