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班彪,东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他出生在一个贵族之家,家族世世代代都将儒家思想作为立学根本,因此从小便受到儒学思想的熏陶。他从小便爱好学习,总是喜欢去追寻真理,在年轻的时候就和他的兄长一起辍学而归,选择到天下游学,凭借着足够的才华,逐渐在家乡一代有了名声。

在西汉末年的时候,王莽篡权建立了新朝,为了能够躲避战乱,班彪一家被迫逃跑依附于隗嚣手下。在王莽统治时期,他曾经亲自到过凉州,劝割据在西北地区的大将军窦融和他一起支持汉光武帝,因此对于东汉王朝的建立,他也是立有功劳。

在东汉初年,也曾经受过旁人的举荐,进入朝堂为官,后来因为生病而归家。他才高八斗,不甘心晚年一事无成,便一心一意专注于史学研究中,对于东汉之前的历史颇有研究。在他去世后,他的儿女继续他未完成的事业,编写了《汉书》。出生动乱之中,劝说隗嚣归汉未果

班彪,是《汉书》的作者班固的父亲。能够培养出这么出色的儿子,父亲自然也是颇有实力。他出生在一个儒学世家,家族世世代代就对儒家思想颇有见解,在这样的熏陶之下长大,他也对儒学产生了深厚的兴趣,并取得了颇高的造诣。

在幼年的时候,他和他的兄长一起四处游学,既学习到了许多地方不同的文化,也结交到了不同的人士。等到他二十多岁时,王莽创立了新朝,天下割据势力此起彼伏,整个国家处于混乱之中。在最开始他选择前往天水依附于隗嚣,但在他看来,春秋大一统是必然的结果,但实现春秋大一统的定然是汉光武帝刘秀。

因此他便劝说隗嚣归顺汉朝,同汉光武帝一起创立盛世。但没想到隗嚣非常固执,非但不接受班彪的劝说,还十分狂妄的认为凭借着自己的才华,将来一定能够像刘邦那样,成就一番伟业。班彪见劝说未果,便放弃了继续说服他。果不其然,在这之后隗嚣始终没有正确的认识到形势的变化,最终遭遇了兵败,败走河西。与窦融交好,入朝为官

在当时西北一带的割据势力便是河西大将军窦融,在班彪离开了隗嚣之后,他便决定投奔窦融。这窦融是一个求贤若渴之人,他早已听说过班彪的才华,便恭敬地接待了他,并以老师的规格来对待他。班彪十分感动,在这之后便一直跟随在窦融身边为他出谋划策。他还是坚持自己之前的观点,也再次劝说窦融和他一起归顺汉朝,控制西河一带来对抗隗嚣。

与隗嚣不同的是,窦融是个识时务之人,他清楚地知道,汉光武帝早已建立汉朝,统一天下只是时间问题而已,于是他接受了班彪的建议。后来窦融根据汉光武帝的命令回到京城,汉光武帝甚至还问他:你呈上来的奏折是谁和你一起商量的?窦融便说,这都是我的下属班彪做的。

恰好在当时汉光武帝急需一批有才之人进入朝堂为官,他听说了班彪很有才干,于是便召见班彪让他担任司隶茂才一职。只是因为生病没有前往任职,经过三次的征召,才终于入朝为官。他常常提出自己的意见,对实时政治颇有见解。专心史籍,成就颇高

由于身体原因,班彪并没有在朝堂停留很久,因此在政治场上他也留下了许多遗憾。但他不甘心就这样一事无成,便将自己所有的精力放在编写史记方面上来。早在西汉汉武帝时期,司马迁就写了《史记》,其中记载了从上古时期的皇帝到当代的汉武帝,但从太初年间之后却没有再写。虽然后来也有许多学者继续延续《史记》的风格,但由于文笔不堪,因此不配为《史记》的后续制作。

于是班彪便开始续写之前的历史,并还在其中加入一些民间传闻,参照以前的历史来评论得失。在上书皇帝之后,得到了皇帝的采纳,后来便一直沉溺于编写史书之中,当时的官员和百姓都十分敬重他。奈何还没有完成这篇鸿篇巨作,他就不幸去世了,好在他的儿子班固在继承他的基础上,编写了《汉书》,完成了父与子的接力。范晔评价他:班彪以通儒上才,倾侧危乱之间,行不逾方,言不失正,仕不急进,贞不违人,何其守道恬淡之笃也。

班彪出生在西汉与东汉的王朝更迭之中,其中经历了战乱,更是历经了坎坷,才终于加入了汉光武帝的队伍。后来他编写的史书也得到了皇帝的看重,极大地在思想上促进了东汉王朝的统一,而他在政治场上也是一位识时务者,始终坚定的维护东汉王朝的统治。

参考资料:

《后汉书·卷四十上·班彪列传第三十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