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认为该定义有失偏颇,首先“融梗”一词本身就仍存在争议,将其直接归结为抄袭的确不太妥帖。360百科上对于融梗的定义是更为高明的抄袭,指将他人作品中的桥段融入到自己作品的行为。

早在《少年的你》上映不多时就有网友质疑融梗东野圭吾作品。此次,《少年的你》获最佳编剧抄袭话题又被重提。不可否认,《少年的你》的确是部好作品,校园霸凌直击社会痛点,周冬雨和四字弟弟的演技也着实赚足了观众的眼泪。但剥去口碑的华丽外衣,抄袭问题也“惹眼”得不容忽视。毫不夸张地说,抄袭是一个足以让所有创作者头皮发麻,如临大敌的词汇。尤其是现如今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作品通过各媒介展示在公众面前,而这些媒介也在不知不觉成为滋生抄袭的温床。

何为融梗?

360百科上对于融梗的定义是更为高明的抄袭,指将他人作品中的桥段融入到自己作品的行为。我认为该定义有失偏颇,首先“融梗”一词本身就仍存在争议,将其直接归结为抄袭的确不太妥帖。其实只有过一定的观影量和阅读量就不难发现,借鉴、撞梗在影视文学领域十分常见。比如文牧野的《我不是药神》概念和部分情节都类似《达拉斯买家俱乐部》。陈思诚的《唐人街探案2》的案件结局和陈国富的《双瞳》非常相像。张艺谋的《英雄》其叙事架构和黑泽明的《罗生门》几乎一致。莎士比亚戏剧作品的“梗”养活了多少后世的经典名篇,怕也不胜枚举了吧。你能说这些都是抄袭都是融梗吗?

读书的时候,语文老师常挂在的嘴边的一句“天下文章一大抄,就看你会抄不会抄”。应对毕业论文的查重也不过是一句话换个方式的遣词造句。面对变化多端的语言文字,完全判别相似桥段情节为抄袭这个尺度要是很难拿捏。在我看来,

借鉴可,重点在于带出的观点是不是自己的。

为何偏偏《少年的你》被疑融梗?

正如上文所书,既然融梗这一概念存在争议,而且桥段情节类似的情况在影视文学界司空见惯,那为何偏就《少年的你》被疑。我认为原因不外有二:

一、树大招风

《少年的你》自去年十月上映以来风评一直很好,豆瓣8.3的评分,累计票房15.58亿,成绩实在引人瞩目。5月6日,《少年的你》更是获得了2020年金像奖最佳电影、导演、女主、男主等12项提名,几乎横扫所有奖项。树大招风,《少年的你》在万众瞩目的同时其情节、台词的设计自然也会被横向纵向多方面类比。举一个不恰当的例子。已经被认定为抄袭的2016年最火IP剧《锦绣未央》,其原著《庶女有毒》尽抄袭数百本小说。其实早在2013年,该小说连载上架时就有抄袭的风闻,但事件真正引发关注还是在《锦绣未央》大火之后。不得不说,电视剧火爆带来的巨额利益是推动争议持续发酵的导火索。

二、原作者风评不佳

原作者玖月晞在网文界的名声一直不是太好。被称为“融梗天后”的她更因为融梗争议逼走同平台签约作家丁墨而拉仇恨。此番《少年的你》被疑融梗,玖月晞做出的回应是“或许有着思想共同的地方”,要知道疑似抄袭东野圭吾的《白夜行》和《嫌疑人X的献身》发布都早在《少年的你,如此美丽》之前。你要说受了启发我还信,共通从何说起?你细品......

《少年的你》融梗是硬伤?

虽然《少年的你》被爆融梗引起的舆论争议很大但却没有影响票房甚至还获金马奖最佳编剧奖。究其原因还是东野圭吾并没有跨国打假,相似得情节再多,争论得再激烈,被抄袭本人都没有发声。始终是缺乏终极实锤。退一万步说,即使东野圭吾发声深究,维权道路也是可想而知的难且艰。《锦绣未央》就是实例,长达N年的维权最终赔付13.65万还要刨去申诉费用。伤敌一千自损八百?自损倒是事实,伤敌?天价版权费已是赚得盆满钵满,名誉的话,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深陷丑闻的明星成功复出的也不在少数,更何况不露面的写手,关注度更少一些,等风头过去继续悠然自得。即或不然,收入囊中的巨款也是不亏。就已经被影视化的作品而言,谈及原著融梗也只是唏嘘可惜,作品背后的精神力量才更受关注。当初看《少年的你》,COCO也是感动得老泪纵横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