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武则天当政时期,人们要想混得好,就得投其所好,把这个女人忽悠舒服了,她一高兴,你也就舒服了。

武则天最喜欢祥瑞,所以有人在洛水捞到一块有红点的白石,赶紧拿来献给她,那人说这些红点是忠心,所以应该献给皇帝。

其他官员听了,频频点头,唯独李昭德怒斥道,此石赤心,洛水中余石岂能尽反耶?

——此石忠心,难道洛水中的其他石头,都是反贼吗?

还有人更能忽悠,在乌龟身上刻上“天子万万年”几个字,用红漆涂红,又拿来献给武则天,说是神龟,李昭德冷笑一声,抽出侍卫身上的小刀,把乌龟身上那几个字,刮了个干干净净。

这实际上是在跟武则天抬杠,所以有人把李昭德称为唐朝第一杠精。

据《新唐书》、《资治通鉴》等,李昭德,今甘肃秦安人,举明经进士入仕,累迁至御史中丞,曾因事获罪,被贬到海南陵水当公安局长,后来又回到朝中,担任夏官侍郎。

所谓夏官侍郎,也就是兵部侍郎——武则天喜欢改名,曾把兵部改为夏官,把刑部改为秋官,把吏部改为天官。

李昭德一贯讨厌武则天掌权,认为李唐江山落到武则天手中,简直是老天瞎了眼。

对于武则天还想把皇位传给她武家人,他更是无法接受,坚决反对,力保皇权不至于落到李唐皇室之外的人手里。

比如公元691年,企图讨好武则天,以便获取利益的洛阳人王庆之,竟然纠集几百人,多次赴京上表,请求武则天册立武承嗣为太子。

武承嗣者,武则天侄儿也,把江山传给武家人,是武则天的小目标,王庆之那家伙,一定是猜透了武则天的小心思,所以才来了这么一出。


有人如此迎合,武则天的内心,当然是高兴的,但姿态还是要做一个的,不然就显得太那个了,于是她叫李昭德去诘责王庆之。

来到王庆之面前,李昭德才没工夫教训他,直接当场杖毙,王庆之的余党,则作了鸟兽散。

02

李昭德不但坚决反对立武承嗣为太子,还反对武承嗣当宰相,理由是他已然封王,就不宜再任宰相。

武承嗣是690年被封魏王的,而在此之前,武则天已经把他的先祖追尊为皇帝,把他死去的异母兄武元庆、武元爽追封为王,把他的伯父和堂兄弟,以及十多个侄儿、侄孙统统封为王。

武承嗣当上宰相那年是692年,那一年,李昭德奉命负责营建洛阳,作为第二个都城,得知武承嗣被任命为文昌左相,他不顾工作繁忙,立即劝谏武则天。

李昭德反对的理由,是担心武承嗣篡夺皇权——自古帝王,父子之间犹相篡夺权力,何况姑侄?

武则天觉得这话有道理,到时候武承嗣那小子如果真来争权,如何整?

便罢了武承嗣的宰相职务,给了他一个太子少保的虚衔,任命李昭德为宰相,拜他为凤阁侍郎、同平章事。

李昭德之所以极力阻挠武承嗣担任宰相,也是他“力保李唐宗室”的体现。

因为武承嗣这个家伙,在此之前就对李唐宗室恨之入骨,在武则天还是太后的时候,就建议武则天大杀功臣,并且把杀害李唐宗室作为重点——去唐家子孙,诛大臣不附者。

武承嗣和堂弟武三思,首先把李渊的儿子韩王李元嘉、鲁王李灵夔等,作为必欲除掉的目标,多次请求武则天杀掉他们,理由是他们“属尊位重”。

公元688年,武承嗣和武三思诬告李元嘉谋反,李元嘉被迫令自杀;同年,李灵夔反对武则天篡权被流放岭南,途中自杀。

仅在688年杀掉的李唐诸王,就包括越王李贞、琅邪王李冲、韩王李元嘉、鲁王李灵夔等。

690年七月,武承嗣又唆使酷吏周兴,诬告唐高宗李治之子泽王李上金、许王李素节谋反,押解途中派人缢杀李素杰,李上金自杀;同年八月,南安王李颖等李唐宗室12人,也惨遭杀害。

到此为止,李唐宗室几乎被杀光,武承嗣仍不罢休,又劝武则天杀掉李孝逸、韦方质等许多大臣,理由是他们的声望甚高,又不曲事武氏。

如此残害李唐宗室的罪魁祸首,李昭德岂能容忍他继续胡作非为、继续残害李唐宗室?

如果武承嗣当上宰相,李唐宗室将更加倒霉,绝种的可能都有,所以他必须阻止!

可惜,当初武承嗣大肆残害李唐宗室的时候,李昭德官儿太小,第二年又因得罪了权贵而被贬为海南陵水县尉,想管也管不了。

03

好在,李昭德虽然与武承嗣“作对”,但在武则天看来,他反对武承嗣当宰相是为她好,是为了维护她的皇权,所以对他还是不错的,甚至还有那么一点宠爱。

但这对李昭德来说并非好事,在大老板这种“宠爱”之下,李昭德的性格弱点暴露无遗,最终害了他自己。

他的弱点是:只知道刚,不知道柔,更不懂刚柔相济,仗着皇帝信任独揽朝政,而且爱意气用事,专横跋扈。

当时的宰相可不是他一个人,还有豆卢钦望、韦巨源、杜景俭、苏味道(苏轼先祖)、陆元方等,但他始终把这几个宰相当空气,什么事都是他一个人说了算,让其他几个白拿工资。

那几个为了明哲保身,也乐得白拿工资,哪怕他做错了,也不纠正他。

宰相们不敢管他,其他官员却不然,当对他不满的朝臣越来越多,连前鲁王府功曹参军丘愔也无法忍受了,上疏弹劾李昭德,直言其罪状:

…自长寿已来,厌怠细政,委任昭德,使掌机权。然其干济小才,不堪军国大用。直以性好凌轹,气负刚强,盲聋下人,刍狗同列,刻薄庆赏,矫枉宪章,国家所赖者微,所妨者大。天下杜口,莫敢一言,声威翕赫,日已炽盛。臣近于南台见敕日,诸处奏事,陛下已依,昭德请不依,陛下便不依。如此改张,不可胜数…须防其渐,权重一去,收之极难…

大意是说,长寿(年号)以后,陛下让李昭德参与机密、决策朝政。

可是这个人并无大才,只有一点小才,军国大事一点都不懂。

却盛气凌人,刚愎自用,把下面的人当聋子瞎子,视作刍狗,只罚不奖。

不把国家法度放在眼里,其他人只能把嘴巴闭得紧紧的,不敢说话。

更有甚者,连陛下都认可了的事情,他却不认可。

大权不能落到这种人手里,不然想再收回来,就不那么容易了…

“权重一去,收之极难”八个字,可谓踩到了武则天的痛脚,历来最高统治者,最怕的就是大权旁落,最忌惮的就是试图夺权者,丘愔的弹劾,可谓弹到了点子上。

而且,丘愔不是一个人在战斗,紧接着,长上果毅(官职)邓注写了一篇《硕论》,详细地列举了李昭德专权的事实,凤阁舍人逄弘敏也不失时机地落井下石,将其上奏给武则天。

当时还有一个名叫姚璹的宰相,深得武则天信任,武则天对姚璹说,如果事情真如群臣所言,李昭德确实对不起国家。

694年九月,把李昭德贬为今广西灵山县尉后,武则天责怪豆卢钦望等其他五个宰相当睁眼瞎、对李昭德的擅权听之任之,把他们统统贬为州刺史。

三年后,武则天想到李昭德还有用,就把他召回朝廷,让他当监察御史,利用他的优点,帮他管理官员。

李昭德也满以为从此苦尽甘来,咸鱼翻生,不料却落到酷吏来俊臣手里,来俊臣诬告他谋反。

之前曾遭李昭德羞辱的秋官侍郎皇甫文备,也趁机报复,诬陷李昭德谋反,李昭德被武则天抓进监狱。

来俊臣诬告李昭德谋反,明显是对他的报复。

当初武则天实行酷吏政治,重用酷吏来俊臣、侯思止等人,利用他们大肆陷害忠良。

其他大臣敢怒不敢言,唯独李昭德多次参劾他们枉法,还趁武则天下令禁止用丝绸、侯思止被控滥用丝绸之机,杖杀了侯思止,极大地打击了酷吏的嚣张气焰。

许多年过去了,来俊臣终于等到报复机会。

然而,把李昭德弄进监狱不久,来俊臣也因作恶多端,遭武氏诸王与太平公主等人揭露,与李昭德一起被斩于洛阳闹市。

据《旧唐书·李昭德传》,处斩李昭德和来俊臣那天天下大雨,吃瓜群众说,今日大雨,可谓一悲一喜矣。

他们悲,当然悲的是李昭德,因为他是冤枉的;

他们喜,当然喜的是来俊臣,因为他罪有应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