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司前村党支部委员吴俊峰告诉记者,近年来,司前村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充分挖掘家训的积极意义,赋予其新的内容,在家训文化中融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元素,把家训文化和乡村治理相结合,良好的村风民风和家风,让司前村成为文明生态村。吴俊峰表示,未来,司前村还将以家训文化、花灯文化为载体,通过“非遗+旅游”的方式融合发展,结合美丽乡村的建设,把司前古寨打造成忠信花灯民俗旅游风景区,全力推进文化旅游品牌创建,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旅游观光,进一步增加村集体收入。

■司前村家训文化墙 肖斌 胡燊 摄

■家风正,民风淳,社风清,让司前村成为文明生态村。肖斌 胡燊 摄

■本报记者 肖斌 实习生 胡燊

近年来,连平县忠信镇司前村积极深化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以乡风文明为目标,着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落地生根,努力实现乡风民风好起来、人居环境亮起来、文化生活乐起来、生活水平富起来,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支撑和文化品牌。近日,记者走进司前村,村道干净整洁,房屋鳞次栉比,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宣传标语随处可见,切身感受到该村以乡风文明铺就乡村振兴之路。

以传承家训文化

引领乡风文明

走进司前村村委会门前文化广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面雕刻着“一厚伦理,二尊王法,三救急难,四和乡里,五勤本业,六莫非为,七周贫乏,八谨祭祀”的文化墙,这是司前村传承了600多年的“吴氏家训”,已经成为该村村民的座右铭。村民父慈子孝、兄弟相亲、婆媳和睦。司前村根据“吴氏家训”的内涵,利用宣传栏、村居文化墙、文化广场、学校课堂、家中厅堂等,以匾额、屏幅、册页、图片、书画、展板等宣传形式,建立健全村规民约,从社会治安、村风民俗、邻里相处、婚姻家庭、环境卫生等方面,对村民的行为进行规范。在这里,家训文化蔚然成风,引领着该村邻里和谐、文明礼貌、勤俭节约的文明乡风。

在司前村文化广场树荫下,只见不少村民在石凳上乘凉聊家常,呈现出邻里和睦的景象。“我是外嫁过来的,在这个村生活了50多年,近年来村里的基础设施大为改善,生活条件也好了很多,经常会约一些左邻右舍在这里聊天。”79岁的朱婆婆告诉记者,村里有村规民约,邻里之间都十分和睦,有什么困难大家都互相帮助。现在村里打牌赌博的少了,看书跳舞的多了。

“家训文化的传承对村民起着很大作用,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最大优势,也是我们实施乡村振兴的立足点和着力点。”司前村党支部委员吴俊峰告诉记者,近年来,司前村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充分挖掘家训的积极意义,赋予其新的内容,在家训文化中融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元素,把家训文化和乡村治理相结合,良好的村风民风和家风,让司前村成为文明生态村。家风正,民风淳,社风清。从建立“村规民约”到鼓励村民参与村务管理,家训文化让村里的氛围更为和谐。同时,村委会每年在村内开展“助人为乐,见义勇为,孝老敬亲”等道德模范评选活动。

司前村妇联主席吴伟娜表示,司前村现有学生志愿者服务队和妇女志愿者服务队,学生志愿者平时对同学的学习进行互助,共同进步;妇女志愿者帮助困难家庭,这些服务队让村里流动着一种大爱,营造了和睦共处、邻里互助的乡村氛围。

据了解,15年来,司前村通过传承家训家规,民事纠纷基本实现在村自行调解,没有发生一例刑事案件,成功探索出一条具有司前特色的乡风文明之路。该村连续被省、市评为“生态文明示范村”“广东省创先争优南粤先锋先进基层党组织”“广东省民主法治示范村”“广东省卫生村”“广东省宜居示范村庄”“广东名村”“广东省文明村”,2017年11月获“全国文明村”等称号。自2017年开始,司前村创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

以乡风文明为依托

推进产业兴旺

自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以来,司前村“两委”和扶贫工作队始终以乡风文明建设为依托,积极探索出一条持续稳定增收的主导产业,引导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积极参与到产业发展当中,结合贫困户实际提供自身发展动力,加快贫困户脱贫致富步伐。经过镇、村、帮扶单位、扶贫企业和贫困户的共同努力,截至2019年底,全村贫困户28户73人已达到脱贫标准。

近年来,司前村“两委”和扶贫工作队与河源温氏集团合作,积极引进温氏养鸡项目,形成“温氏集团+村集体+贫困户劳力分成和投资收益”的模式,带动养鸡专业户实现稳定增收。该项目由温氏公司统一供应鸡苗、供给饲料、防疫及用药,同时温氏公司全程提供养殖技术服务和培训指导,最后由温氏公司按养殖合同约定价统一收购,确保养鸡销路和收入。该项目收益资金使用,优先用于保障贫困户脱贫工作。

在贫困户吴建光的养殖鸡场,正在给小鸡喂食的吴建光开心地告诉记者:“温氏肉鸡养殖技术成熟、风险低,收入有保障,是村里的扶贫工作队帮我们家精心选择的好项目。小鸡饲养成长周期快,每轮可以养6000多只鸡,预计我的养鸡场今年收入将达到5万元以上,使我们家脱贫致富。”

据介绍,吴建光和家人因无一技之长,只能靠务农以及低保维持基本生活。由于吴建光在2016年时患病,需要长期医治, 花光了积蓄并欠了不少外债,4个小孩的学费及赡养老人,让他生活过得艰难。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为吴建光一家带来了转机。扶贫工作队队员主动上门了解情况,征求其发展意愿,在2017年初为他量身定制了温氏肉鸡养殖项目。扶贫工作队、村“两委”干部帮助吴建光把养鸡场办起来了,同时为他妻子刘秋媚提供了在忠信温氏公司培训孵化养鸡的工作,帮他小孩申请了教育帮扶金。如今,加上刘秋媚月工资收入4000余元,吴建光的家庭年收入有10万余元,一家人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

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有了谋生手段,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通过政策兜底实现脱贫,吴建光家的变化是司前村扶贫工作的一个缩影。目前,司前村已发展养鸡专业户25户,带动110人就业,每户养鸡专业户年收入为5万元至12万元。同时,该村大力发展种植河源火蒜及忠信花生等产业,继续引入扶贫企业,壮大村集体经济,为村民多渠道增收创造有利条件。

以花灯文化

打造乡村旅游品牌

司前村作为忠信花灯、吊灯习俗的传承基地,每年都会举行挂花灯、摆暖灯宴活动。忠信花灯民俗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孝老爱亲”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忠信花灯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已有600多年历史的忠信吊灯习俗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河源客家特色文化名片。

“十三上灯,十八暖灯,是司前村延续至今的习俗”。司前村吴氏家族族长吴伟中介绍说,这些天,村民们围坐在祠堂里,观赏着一盏盏精致的花灯,场面非常热闹和谐。大家‘借灯传情会友,以灯颂文扬德’,弘扬传统文化,让后人代代相传。”。

花灯缭绕,非遗传承,这几年在司前村举办的忠信花灯民俗文化节吸引了许多游客慕名前来,提高了忠信花灯的影响力。如今,司前村是忠信吊灯习俗传扬基地和传统家训文化传扬示范基地。吴俊峰告诉记者,近年来,该村结合乡村振兴工作,筹集资金81万元,完成了司前古寨有客家围屋古文化建筑特色的大礼堂、观音庙、关帝庙、文昌祠等的修缮工作,夯实了乡村旅游的基础。

吴俊峰表示,未来,司前村还将以家训文化、花灯文化为载体,通过“非遗+旅游”的方式融合发展,结合美丽乡村的建设,把司前古寨打造成忠信花灯民俗旅游风景区,全力推进文化旅游品牌创建,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旅游观光,进一步增加村集体收入。让游客在“探客家古寨,赏忠信花灯”的过程中,接受客家文化的熏陶,让游客在“娱民俗风情,品客家风味”的休闲中,身心得到愉悦,最终使家训文化、花灯文化成为粤东北地区风俗民情游及客家文化的旅游品牌。打造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及历史文化传承名村,以此营造良好的村居环境,提高村民的幸福指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