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区。☆1895年的马关条约签订以后,苏州连同重庆、杭州、沙市被辟为国内第一批内陆通商口岸商埠。清末民初,苏州商会总会统辖苏州、松江、常州、镇江四府和太仓直隶州各商务分会,与上海、江宁两地商会共管江苏商务。城内尚存部分民国建筑。

古城区基本保持着古代“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和“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史迹名园”的独特风貌。无论是城市建制,还是园林设计,人居与自然竟似毫无雕琢地整合在了一起。

路边的茶水摊。☆茶水摊常摆在路边的荫凉处,一张小木桌,几个小马扎或小板凳,摆放几个印花的玻璃杯,玻璃杯泡了普通茶叶,瓶口上盖上玻璃片,茶水摊就开始经营了。条件虽然简陋,也算得上是个小生意、小买卖。摆个茶摊不用什么本钱,还可兼做家务事,赚点小钱以贴补家用。

丝绸工厂。☆据《史记》载:周敬王元年(公元前519年),吴楚两国因争夺边界桑田,曾发生大规模的“争桑之战”,说明蚕桑之利在当时经济上的重要地位。吴国都城就在苏州,至今还保存着与丝绸遗址有关的织里、锦帆泾等地名。三国东吴时,丝帛之饶,衣复天下。

丝绸工厂幼儿园。☆1954年到1956年公私合营高潮中,有64家私营丝织厂、3家公私合营厂和18家漳绒厂先后合并。后丝织机台和经济效益都有显著提高。

拙政园。☆明代1510年至1513年间,官员王献臣(字敬止)丁忧辞官、卜居苏州北街迎春坊宁真观废址(约在今苏州博物馆位置),并驱逐其北邻之大弘寺僧徒,拆毁佛像,强占寺址,因建私园。1517年,“拙政园”名首次出现在文献中,见文征明《寄王敬止》:“流尘六月正荒荒,拙政园中日自长。”

网师园。☆网师园始建于宋淳熙初年,原为南宋侍郎史正志之万卷堂故址,初名渔隐,至清乾隆年间,宋宗元购得重建,改名为网师园。乾隆末年,园内已是一片荒芜,后被太仓富商瞿远村所购得,并大力增修,俗称瞿园,或蘧园,现今网师园的景物建筑大多为瞿园时期的布局。

网师园至今仍保有私人花园的趣味与特色,是整个苏州园林中最小巧精致的,面积约为0.54公顷。网师园的结构由中轴的主园为主体,西边的内园提供紧凑部局的细腻,东边则是宅第可观赏建筑之美。在中轴的安排则以池水为重心,南方为宴乐之地,北方则为书房读册之地。

报恩寺塔。☆南朝 · 梁中大通四年(532年)建十一层塔。 南宋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改建成八面九层塔,砖身木檐,高76米,底层飞檐四出,保存至今。【苏州生活,1986年10月。摄影:凯丝】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