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马进彪

13年前,郑成月一再坚持聂树斌案存在“一案两凶”的疑点,并将之公开披露,从而推动聂树斌案艰难前行,终于在两年前得以昭雪。然而今天,围绕他因披露聂案被打击报复的传言四起,有的说他被迫提前离岗;有的说他的儿子报考公务员,即便名列第一也不被录用;还有的说他夫妻二人工资卡被无辜冻结,以致看不起病……近日,《法制日报》记者以扎实的新闻调查还原了真相。(新浪新闻11月16日)

11月9日,一家媒体报道了郑成月所受的一系列“不公待遇”后,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众多网友留言呼吁帮助郑成月。11月10日,公益平台立项发起《帮助重疾好人郑成月》众筹项目,众筹目标45万元。

而当日18点前,不仅完成了目标数额,而且超过目标数度,达到了471748.73元,共有7544人次参与捐赠。可以看出,社会对于郑成月是同情的,当然,前提是认可了那家媒体所报出的一系列“不公待遇”。

但从法制日报还原的真相来看,郑成月一系列的“不公待遇”,确实有着很大的水分,仔细看一看法制日报的这篇还原报道可以发现,其中内容详细,一一对应地回答了郑成月一系列的“不公待遇”问题。

并且,法制日报这些原始材料的来源,都是出自当地的社保部门,和组织部门的档案留存,因此可以说,法制日报的这篇新闻调查,是经得起推敲的。

无疑,这是一次舆情的大反转,对于郑成月的情况会发生如此大的反转,有网友在网上提出两个问题,第一,现在的社会爱心是否太盲目了?第二,现在的一些媒体是否太不严肃了?

其实,这两个问题是复杂的,因为社会爱心本身就有着较大感性的成分,它的依托来自于对社会现象的直接感知,同时,这样的感知也依托于权威媒体的证明,而在这件事上来说,当初的那家媒体就对公众起到了权威背书的作用。

因而,社会爱心虽然有着较大感性的成分,但它并不是盲目的,它必然要受到舆情的引导。至此,第二个问题也就不用再回答了,显然,当初的那家媒体并没有拿出当地相关部门的社保原始材料,和当地组织部门留存的档案材料。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即使不存在郑成月自己所说的“不公待遇”,那么他是不是就没有资格接受社会捐助了呢?答案是肯定的,他依然有资格接受这样的社会捐助,第一,因为他确实是病症缠身的危重病人,换言之,社会任何一个人,不管他叫什么名字,只要确实是这样,就都有资格接受社会爱心的公益捐助。

第二,郑成月的最大功劳在于,在聂树斌冤案推动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他当时的角色,无疑,就是法治维护者的英雄角色,而这个典型的案例,也成为了法治建设中的一个重要坐标。因而,从这个层面来说,即使他的病没有严重到这个程度,也依然可以接受社会的公益捐助。

因此,问题的根本,并不在于郑成月是否应该得到捐助,而在于以什么样的细节来表达自己的需要。显然,郑成月是存在过错的,但是,郑成月功劳也是大于过错的。因此,功归功,过归过,在过错的问题上,他应当诚听一些人的意见,但同时也不能否认,郑成月依然有着接受社会捐助的资格。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