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84年,托勒密一世于亚历山大港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博物馆。两千多年后,虽然这处遗址上的博物馆已经荡然无存,但博物馆已经遍布世界各个角落,作为人类历史文化的承载之地,博物馆正随着技术发展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如今当我们走进博物馆,除了电子导游讲解器外,很多博物馆出现电子触摸屏、二维码,通过扫码,用手机就可以直接了解到展品信息及展品的三维立体图像。还有些博物馆把展品搬上网络,让更多人可以足不出户了解人类的历史、文化。

  不仅在展现形式上,在场馆的宣传、管理等方面,都因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的运用而让博物馆越发吸引人。

  1双微系统

  双微系统即是微博与微信。自2009年新浪微博内测和2011年微信推出后,双微逐渐渗透到各个领域,博物馆业也将其纳入数字化进程。

  目前,国家博物馆的官方微博粉丝超过178万,基于微信平台的微信语音导览正在取代传统的人工向导和解说机。前者给予了博物馆自我发声与沟通观众的平台,后者则让参观者能更自由、灵活的聆听藏品背后的故事。

  

  国家博物馆官方微博

  

  国家博物馆官方微博与参观者互动

  

  参观者使用微信语音导览

  2AR技术、三维全景

  AR技术,即现实增强技术,它通过将信息实时展示于现实物品之上,增强我们对物品属性的认知程度。它与博物馆的结合,赋予了藏品新的生命,使得冰冷的藏品以鲜活的方式再展现,具有很高的互动性和参与性。

  以指触传媒的文博类AR卡片为例,只需通过手机APP扫描卡片上的二维码,卡片上的藏品便跃然于空间之中。

  你能任意的旋转、放大“手中”的藏品,让他动起来,也能和小伙伴一起零距离观摩和研究文物,满足我们的观赏热忱。目前,文博类的 AR卡片现在已经在首都博物馆,陕西省历史博物馆等博物馆发售。

  

  

  陕西历史博物馆文物魔卡

  三维全景,是基于全景图像的真实场景虚拟现实技术。“百度百科数字博物馆”是国内博物馆数字化的先行者,自2012年初正式上线,目前已上线218多家在线数字博物馆。

  曾刷爆微博和微信朋友圈的“云冈石窟全景数字博物馆”就是其中一员。点击进入后,宏伟大气的三维全景图像便呈现在眼前,可以随意缩放、全方位调整视角,伴随着音乐与讲解,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般的感觉。

  甘肃省博物馆临时展览“丝绸之路——大西北遗珠”的三维全景展示,则突破时空的限制,延长了临展的生命,拓宽了临展的受众。

  

  云冈石窟全景数字博物馆

  

  云冈石窟阿弥陀佛像语音介绍

  

  “丝绸之路——大西北遗珠”的三维全景展示

  33D打印、元素新生

  3D打印是一种快速成型技术,在国外的博物馆业有较成熟的应用。一方面,它解决了易碎艺术品巡展的问题。

  美国著名博物馆Peabody Essex博物馆(PEM)在一场名为“美国史诗:Thomas Hart Benton与好莱坞”的展览中,就用3D打印技术复制出了一件艺术品的粘土模型。参观者能触摸设计草图,获得别样体验。

  

  艺术品原型

  

  3D打印技术复制出的艺术品黏土模型

  另一方面,3D打印技术的普及让每个人都能成为一个“自造者”。美国大都会博物馆顺应潮流,发布了一个小册子,指导工作人员和游客如何3D扫描复制艺术品并将其3D打印出来。 参观者在小册子的指导下,能拥有自己的小艺术品。

  

  3D打印指导手册封面

  

  3D打印成品

  此外,当后现代主义的解构思想风行于世,艺术元素的再创作已非新事。荷兰国立博物馆践行“Close to”的数字化策略,将藏品带入公众生活。其中,2012年成立的Rijksstudio是荷兰国立博物馆对该策略的实践。

  该网站鼓励使用者建立属于自己的典藏展。用户可以轻易探索图像,再利用、创作与分享到该网站平台,目前已经有202,300个个性化平台(持续增加中)。

  除了专属个人典藏展外,博物馆于2013年开启Rijksstudio奖,每年评选一名获奖者,前十名将有机会在博物馆展示自己作品。

  

  Rijksstudio官方首页

  欧洲博物馆联合会(NEMO)出版的报告《博物馆四大核心价值》中指出,博物馆有着巨大的社会价值、藏品价值、教育价值和经济价值。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人口素质提高,人们热衷于较为高端的艺术文化带来的美的享受,博物馆也逐渐成为人们新的休闲方式。

  运用新技术推进博物馆的数字化进程,利用当代科技为那些发生在很久以前的事情讲述一个更好的故事,让人与物、人与人建立更紧密的链接,也许有一天,你也会拥有自己的博物馆奇妙夜。

  微信号aimeili5917

  拉你入藏友交流群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