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高处坠落!三明3岁娃经过61天的治疗,终于出院了……

10月29日,是晨晨(化名)出院的日子,3岁半的晨晨露出可爱的笑脸。

晨晨一家和三明市永安总医院医护人员合影

这个从3楼坠下的孩子,经过三明市永安总医院医护人员60来天的精心救治,终于康复。

2个月前

“咚”的一声,晨晨奶奶只听见这一声响,就看见刚刚还在三楼玩耍的孙子突然落在一楼地板上,孩子脑部着地,浑身抽搐,甚至都没了哭喊声。

8月底的一天,家住宁化县的3岁半男孩晨晨不慎从自家3楼楼梯拐角处坠落,在当地医院抢救2小时后,伤势严重的晨晨转入三明市永安总医院总院区神经外科。

划重点:61天

晨晨的伤情十分严重,主治医生黄陈铭、刘琼给出的诊断是特重型颅脑损伤:脑挫裂伤伴脑内多发血肿、弥漫性轴索损伤、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颅骨多发骨折、颅内积气、头皮血肿。这就相当于一棵树,树干和树枝都受到了严重损害,传导功能受损,死亡率很高。

9月28日

晨晨有朦胧意识

10月29日

晨晨出院

8月29日

晨晨坠楼昏迷

10月15日晨晨意识清醒

到10月29日,医生评估之后认为,晨晨生命体征平稳,肢体语言方面恢复良好,可以出院回家。在两个月的救治中,神经外科的医护人员日夜守护和牵挂着这个顽强的小家伙,医生记录病情记录和护理记录多达60页,密密麻麻地记录下晨晨与病魔抗争的60多个日日夜夜。

划重点:匠心与爱心

晨晨的康复重生,一路伴随着匠心和爱心。对于晨晨来说,弥漫性轴索损伤,愈后情况不得而知,除了救“命”,更重要的是救“人”,在晨晨病情最严重的时期,神经外科的医护人员为他制订了个性化的康复计划,无疑让濒临崩溃的晨晨父母看到了希望。而为了让他们了解晨晨的病情,又对接下来的救治不丧失信心,每一次的医患谈话几乎都要持续1-2个小时。

神经外科护士长潘雅裴回忆,刚入病房的晨晨一直处于昏迷状态,为了早日供予肠内营养,必须给晨晨置入鼻饲管。由于晨晨的年龄小,又处于四肢肌张力强直性增高,体位僵直,插管无法取得晨晨的配合。在这样的状态下,要想给晨晨置管,并不太容易。护士们一个托着晨晨的头,另一个配合插管,一次,二次,三次,四次,终于置管成功。护士们深深松了一口气。

9月5日,第一次睁开眼睛;9月7日,第一次呻吟;9月13日,第一次哭;9月29日,第一次开口叫“妈妈”、“爸爸”;10月5日,第一次学走路......晨晨“重生”之后的第一次,神经外科的护士们如数家珍,对所有医护人员来说,晨晨就像是她们的另一个孩子。

划重点:技术、管理、人文

三明市永安总医院总院区神经外科主任黄瑞宏回顾晨晨的整个救治、康复过程,总结为这是“技术、管理、人文”创造的成果。首先,医院多学科的医护工作者通力合作,经过神经外科、儿科德才兼备的医护团队有条不紊的救治,晨晨才这么快康复。其次,只有技术是不够的,还必须贯穿人文和爱心,每一次查房、每一次会诊、每一次护理,都与家属及时沟通,提供强大的心理支持。两个月的时间,患儿、家属和医疗团队的共同努力,才等来了这道曙光。

警惕孩子高空坠落伤

我国多个研究调查结果显示

近十年来意外伤害

是导致6岁以下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每次看到这些悲伤而懊悔的家长

就特别想提醒一下

作为父母和看护人

应该怎样去防范高空坠落

神经外科主任黄瑞宏提醒:

1. 不要将孩子单独留在家中

孩子看不见大人,容易产生焦虑感、恐惧感、孤立感、分离感,就会急切找出口出来,于是爬上窗子,越过阳台,从高空坠下..........

2. 提高孩子安全意识

通过游戏、模拟的方式帮助孩子建立危险的概念,让孩子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告诉孩子高空坠落的危险和结果。

3. 不要给孩子看有危险举动的影视片

孩子好奇心很强,喜欢模仿,而他们对危险又缺乏意识,看那些危险动作的画面,会让他们做出模仿举动。

4. 做好安全防护措施

为了预防可能的坠落意外,应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如阳台、窗户、楼梯安装防护栏。在孩子活动的范围注意关好门窗。避免在窗台附近、阳台放置杂物、可攀爬的器物或家具(沙发、凳子、床、矮柜等)。

您点一个

小编工资涨5毛!

来源:三明市永安总医院、永安电视台

编辑:骆建荣

商务合作:13328580049

猜您喜欢

▶2018年20位全国“最美退役军人”,三明一人上榜!

▶最新进展|梅列区立丰棚改征迁项目全力推进后续各项工作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