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司马迁如椽巨笔的撰写,秦末汉初的很多风云人物都生动地活在史书中,如陈胜、项羽、刘邦、韩信等。这些风云人物中,项羽的拥趸应当最多,项羽受到极多人的喜爱。

但是,从文艺创作的角度来看,项羽的形象就没有刘邦成功,项羽的历史形象相对来说比较扁平,刘邦的历史形象则很立体很丰满,豁达、大度、喜施、勇武、足智,好酒、好色、无礼、心狠,看似矛盾的两面竟然和谐地统一在一个人身上,使刘邦成为中国历史上个性足够鲜明的一个帝王。

豁达,在刘邦的一生中的各个阶段都有明显的表现。

少年时候的刘邦,是个天资聪颖、勤奋好学的好孩子,曾和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卢绾一同学习《尚书》,学成之后便学着苏秦、张仪、李斯等饱学之士那般周游列国,很可惜,他刘邦生不逢时,他刚刚追随信陵君的门徒张耳数月,张耳的大本营便成了秦王政的囊中之物,眼见秦王政统一天下的大势不可抵挡,接近而立之年的刘邦只好返回故乡丰沛,老老实实地做一名最基层的秦吏。

这种打击就相当于,你辛辛苦苦地考上了985,学的是新闻传播专业,但参加工作不到半年,就被迫回到故乡做一个农民,你甘心吗?你如何让自己甘心?不甘心的你会怎样?刘邦应当也是不甘心的,但刘邦做到了豁达,在秦吏的位子上兢兢业业地干了许多年,多次为秦政府押送徭役,从故乡丰沛出发,直到三四千里的咸阳。

说起押送徭役,刘邦的人生差点毁在押送徭役上。

那是刘邦最后一次为大秦帝国押送徭役。

刘邦刚从沛县出发,到达丰邑西边的大泽时,就逃掉了一些徭役,刘邦一核计,照这个逃跑速度,到达指定地点后,徭役就一个不剩了。

怎么办?是啊,怎么办?

陈胜面对这个问题的时候,选择鼓动徭役,叫徭役跟自己一同造反,叫徭役成为自己的炮灰,刘邦的选择却是成就徭役,叫徭役各奔东西,自己也找个地方藏起来。

这是刘邦人生中最豁达的一次。

这个决定,叫刘邦收获了一帮铁杆,这帮铁杆最后成了刘邦举事的中坚力量。

甚至到临死前,面对生死,刘邦都异常地豁达。

汉十一年,刘邦以年过六旬的高龄且病魔缠身的情况下远征英布,在征英布的过程中,刘邦被流箭射中,有种说法认为,流箭射中的位置,恰是刘邦当年被项羽射中的地方。

刘邦原本就已老迈多病,再加上这么一箭,身子真是每况愈下,回到京师长安后不久,也就是汉十二年,刘邦就病倒了。

为了医治刘邦的伤病,正妻吕雉遍寻良医,医生为刘邦诊脉后,刘邦问,治得了吗?医生便安慰刘邦说,治得了。

刘邦听了医生的话,知道自己命不久矣,于是便对医生说,凡是自有定数,我命该绝,就算是扁鹊复生,也治不了我的病。这是天意,天意不可违。

说完,刘邦厚赏了医生五百金,然后拒绝医治,安静地等死。

够豁达吧?比丘吉尔的酒吧打烊,我便离去还要豁达吧?

除了豁达,大度、喜施、勇武、足智也是刘邦身上不可或缺的优点。

司马迁说的大度是做大事的意思,刘邦从亭长到帝王,是做大事吧?

喜施是喜欢帮助人、周济人的意思,刘邦喜欢帮助人到什么程度呢?某一次,刘邦带人回家吃饭,她嫂子假装没饭了,事后被刘邦发现,刘邦因此记恨嫂子一辈子,认为嫂子的思想觉悟不够。

勇武在鸿门宴上最明显,刘邦明知筵无好筵会无好会,但还是毅然决然地前去赴宴,这种勇武,怕是项羽也未必有吧?

足智就不需要细说了,刘邦之所以能在众多的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靠的不是家世不是背景不是装孙子不是捡漏,而是智慧,刘邦的智慧,足以碾压当时99.99%的人,料想只有张良、陈平、范增等少数几个谋士的智慧比他高。

这些优点,使历史上的刘邦有很多正面的形象,而正面形象也是刘邦的主要形象。

参考资料:《史记项羽本纪》、《史记高祖本纪》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